首页 理论教育 平铺型纳米片薄膜中纳米孔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平铺型纳米片薄膜中纳米孔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孔径均值和数量的分布变化趋势,可以初步体现Bi2Te3纳米片在乙二醇热处理中的溶解机制。为了进一步研究平铺型Bi2Te3纳米片薄膜在乙二醇热处理过程中随时间的溶解过程,使用扫描电镜在样品表面选取了大量的区域进行观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孔分析溶解机制,如图7-11所示。在样品AB30中平铺型纳米片的中心也出现了六角型纳米孔,将此孔分类为Ⅱ型,如图7-11所示。

平铺型纳米片薄膜中纳米孔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为了探究退火处理以及乙二醇热处理后各样品中孔的分布规律,在扫描电镜下放大10 000倍时,每个样品随机选取10个区域进行孔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7-10所示。样品孔径均值由高斯分布获得,计算孔隙率时,取所有孔的面积总和除以统计区域总面积。

图7-10 纳米孔数量和孔径分布

(a)样品AB;(b)样品AB30;(c)样品AB60;(d)样品AB90

样品AB中的孔为纳米片之间的孔,为了区分乙二醇热处理所产生的孔,将其分类为Ⅰ型。样品AB中Ⅰ型孔的孔径均值为122 nm,孔数量为28个/100μm2。乙二醇热处理30 min后,随着Bi2Te3的溶解,孔径增大至154 nm,数量增加至69个/100μm2,孔径均值的增大可能来源于Ⅰ型孔周边纳米片的溶解所导致的孔的进一步扩大,数量的增多主要来源于Bi2Te3中新孔的产生。当乙二醇热处理时间延长至60 min时,孔径均值相比于样品AB30减小,为138 nm,而数量却急剧增加至263个/100μm2,这是因为大量新孔的生成并逐渐长大,使得孔径均值略有减小。当乙二醇热处理时间延长至90 min时,孔径均值增大至251 nm,而数量则为104个/100μm2。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样品AB60中的孔长大,并有部分孔因纳米片溶解而扩大,最后两个小孔融合成一个更大的孔,孔径迅速增加,而孔的数量则略有减少。样品AB在乙二醇中的热处理时间为30 min、60 min和90 min时,其孔隙率由0.6%分别增加至1.7%、5.8%和6.4%。通过孔径均值和数量的分布变化趋势,可以初步体现Bi2Te3纳米片在乙二醇热处理中的溶解机制。同时表明,可以通过合适的乙二醇热处理控制薄膜的孔隙率、孔径大小及孔的数量。(www.xing528.com)

为了进一步研究平铺型Bi2Te3纳米片薄膜在乙二醇热处理过程中随时间的溶解过程,使用扫描电镜在样品表面选取了大量的区域进行观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孔分析溶解机制,如图7-11所示。首先,交叉纳米片在经过退火后变成平铺纳米片,孔主要为纳米片之间的孔隙,即样品AB中的Ⅰ型纳米孔,其边界棱角清晰分明,如图7-11(e)所示。为了分析Bi2Te3在乙二醇热处理过程中的溶解过程,首先对Bi2Te3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如图7-11(a)所示,六角型Bi2Te3纳米片在c轴方向以多个五层原子堆叠,每个五层原子与五层原子之间的Te和Te以范德瓦耳斯力结合。室温时,Bi2Te3在乙二醇中是稳定的。经乙二醇热处理后,由于层与层之间的范德瓦耳斯力相对较弱,层发生断裂导致了Bi2Te3的溶解。相关文献[199]比较了Bi2Te3的不同表面能并获得了不同晶面的拆解速率,通过溶液法合成的Bi2Te3纳米片在经过乙二醇热处理后,其中心出现了六角型的纳米孔。在样品AB30中平铺型纳米片的中心也出现了六角型纳米孔,将此孔分类为Ⅱ型,如图7-11(f)所示。Ⅱ型纳米孔边缘比较粗糙,表明Bi2Te3的溶解由中心向四周扩展。随着乙二醇热处理时间的增加,Bi2Te3的溶解加剧,纳米孔会逐渐长大。此外还有另一种类型孔的生成,Bi2Te3的溶解沿平铺纳米片之间的边界向纳米片中心进行,将此孔分类为Ⅲ型,如图7-11(g)所示。从图7-11(g)中可以观察到,纳米孔中心还剩下一些未溶解的Bi2Te3小岛。对以上各类型的纳米孔的分布进行总结可知,Ⅰ型纳米孔为样品AB中的纳米孔,Ⅱ型纳米孔主要存在于样品AB30中,Ⅲ型纳米孔主要存在于样品AB60中。样品经过退火处理和乙二醇热处理后,不同纳米孔的生成示意图如图7-11(b)~(d)所示。样品经乙二醇热处理90 min后,Bi2Te3的溶解加剧,纳米孔边缘变得更加粗糙,如图7-11(h)所示。

图7-11 Bi2Te3中纳米孔的形成

(a)Bi2Te3的晶体结构;(b)样品B中的纳米片;(c)晶粒之间的纳米孔(类型Ⅰ);(d)反应生成的纳米孔(类型Ⅱ和Ⅲ);(e)、(f)、(g)和(h)分别代表样品AB、AB30、AB60和AB90中的典型纳米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