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散染料的染色原理及应用分类

分散染料的染色原理及应用分类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散染料是一类分子结构较简单,几乎不溶于水的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依靠分散剂的作用以微小颗粒状均匀地分散在染液中,所以称分散染料。分散染料的应用分类各厂都有一套分类标准,通常以染料的尾注字母来表示。分散染料的溶解度随染液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超过100℃时作用更明显。分散染料的悬浮液中,有少量分散染料溶解成为单分子,因此在染料的悬浮液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染料颗粒和染料单分子,染料溶液呈饱和状态。

分散染料的染色原理及应用分类

分散染料是一类分子结构较简单,几乎不溶于水的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依靠分散剂的作用以微小颗粒状均匀地分散在染液中,所以称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等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分散染料的应用分类各厂都有一套分类标准,通常以染料的尾注字母来表示。如瑞士山德士公司的产品,按染料升华牢度的高低分为E、SE、S 三类。

E 类:表示染料匀染性好而升华牢度差。低温型,适合于吸尽法染色。

S 类:表示染料匀染性差而升华牢度好。高温型,适合于热熔法染色。

SE 类:表示染料性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中温型。

又如英国卜内门公司生产的分散染料分为以下五类:

A 类:升华牢度低,主要用于醋酯纤维和聚酰胺纤维织物的染色,或用于聚酯纤维的转移印花。

B 类:升华牢度不高,适用于各类合成纤维的染色,特别适合于载体染色。

C 类:升华牢度较高,可在125~140℃条件下染色。

D 类:升华牢度较高,适合于热熔染色,但匀染性差。

P 类:适合于印花。

国产分散染料按照升华牢度的高低通常分为高温型(S、H)、中温型(SE)和低温型三类。

(一)分散染料的染色性能

1.溶解性 分散染料分子不含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因而难溶于水,在水中不电离,是非离子型染料。另一方面,在分散染料分子中含有一些极性基团,如羟基、氨基、取代氨基、取代羟基、偶氮基等。由于这些极性基团的存在,染料仍能以微量的单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从而有利于上染纤维。

分散染料的溶解度随染液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超过100℃时作用更明显。但商品染料中通常加有较多可使染料增溶的分散剂,若调制染液时温度过高,反而会使染料凝结成块,所以实际生产中调制染液时的温度一般不宜超过45℃。

2.分散染料染液的稳定性 分散染料的染液是悬浮液,其稳定性的高低与染色质量有很大关系。在染液中若染料颗粒容易相互碰撞而凝聚成大的颗粒,或容易沉降,染色时则易造成染色不匀,甚至产生色点。

分散染液的稳定性与多种因素有关。染料颗粒越大,在染液中越易沉降。为了制备稳定的分散染液,要求染料颗粒的直径小于2μm,而且颗粒大小均匀。染料颗粒直径若超过5μm,染色时易产生色点。但颗粒太小也是不必要的,若颗粒直径小于0.5μm,增加了不稳定性,在高温高压染色时容易产生染色不匀。

分散染液的稳定性与所用的分散剂有很大的关系。分散剂被吸附在染料颗粒的表面,提高了分散染液的稳定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和染料匹配,常常是获得高稳定性的关键

当温度升高,会降低分散剂对染料的吸附,使染料颗粒之间碰撞、凝聚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使小颗粒的溶解度和大颗粒的增长速率提高,这些都会使分散染液的稳定性降低,因此配制好的染料溶液温度宜低,在染色前应避免长时间加热染液。用于高温高压染色的染液,不但要求在低温时稳定,还要求在高温时稳定。

此外,染液中染料浓度高,循环速度快,升温速率也快,一般会使分散染液的稳定性降低。染液中存在钙、镁离子及中性盐类,也会使分散染液稳定性降低。

3.分散染料的稳定性 分散染料在某些条件下结构会发生变化,使染料的水溶性、色光、上染性能、染色牢度等都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1)染料分子中某些基团的水解。例如,分子中含有酯基、酰氨基、氰基的染料在高温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

在常用的分散染料中,分散蓝HGL、福隆深蓝S—2GL、红玉SE—GFL,容易发生上述情况。

(2)染料分子中某些基团被还原。染料分子中的硝基容易被还原:

偶氮类分散染料在还原剂作用下会发生分解:

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纤维素纤维有一定的还原性,因此如果在高温碱性下用分散染料染涤棉或涤粘混纺织物,就可能会发生这些情况,所以常在染液中添加一定量缓和的氧化剂,如间硝基苯磺酸钠来减弱这一影响。

(3)染料分子中羟基的离子化。染料分子中如果含有羟基,在碱性条件下,羟基能发生离子化,使染料的水溶性增加,上染百分率降低。

(4)染料分子中氨基的离子化。在pH 值较低时,染料分子中的氨基会发生离子化,使染料的上染性能和色光等发生变化。

因此,分散染料染色时,染液的pH 值控制在弱酸性范围(如pH 值为5 ~6 或4.5 ~5.5)较为适宜,此时染物颜色较鲜艳,上染百分率较高。

(二)染色原理与方法

分散染料按常规方法在90 ~100℃染色1h,染料上染速率很低,纤维得色很浅。要提高涤纶的上染率,通常有三种方法:在100℃条件下加有载体的载体染色法;提高到120 ~130℃高温高压染色法;200℃左右干热条件下的热熔染色法。

1.高温高压法(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dyeing process) 高温高压法是涤纶(尤其是纯涤纶)纺织物的一种主要的染色方法。散纤维、毛条、纱可以在高温高压染纱机中进行,纱也可用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染色,涤纶针织物可以在溢流染色机或喷射染色机中染色,而涤纶机织物则可用高温高压卷染机染色。

高温高压法染物得色鲜艳、匀透,可染制浓色,织物手感柔软,适用的染料品种比较广,染料利用率较高,但它是间歇生产,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压力染色设备。(www.xing528.com)

不管纤维的形态及其所用染色机械是否相同,高温高压染色的共同特点是涤纶在100℃以上,通常是在13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染色。

分散染料的悬浮液中,有少量分散染料溶解成为单分子,因此在染料的悬浮液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染料颗粒和染料单分子,染料溶液呈饱和状态。染色时,染料分子到达纤维表面,被纤维表面所吸附,并在高温下向纤维内部扩散,随着染液中染料单分子被吸附,染液中的染料颗粒不断溶解,分散剂胶束中的染料也不断释放出来,不断提供单分子染料,再吸附、扩散,直至完成染色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图3-16。

图3-16 分散染料染色过程

分散染料之所以能从溶液中上染纤维,是由于染料和纤维之间存在引力,主要是范德瓦尔斯力、氢键

提高扩散速率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染色温度。温度高,染料分子的动能大,纤维无定形区内分子链段运动较剧烈,微隙增大和形成的机会增加。此外,温度高时,水对纤维的增塑膨化作用也增加。

溢流染色机染色举例如下。

染液处方:

55~60℃起染,30min 升温至130℃,染40 ~60min,水洗,皂洗,水洗,必要时在染色后要进一步还原清洗。

所选用的分散染料必须具有较高的分散稳定性和较好的移染性,染色工艺条件如pH 值、升温速率等变化时,对上染百分率和色光的影响较小。

用于高温高压染色的助剂主要有两类:分散剂和高温匀染剂。分散剂在染色过程中起分散作用,商品分散染料中一般都加有大量的分散剂,如果染料本身的扩散性能较好,染料浓度又比较高,则染液内一般不需再另加分散剂,如染料扩散性差或染料用量又较少,则在染液中必须另加分散剂,以便保持分散剂必要的浓度。分散剂用量必须适当,过多会降低染料上染量或产生焦油状物;用量过少,则分散液稳定性差。常用的分散剂是磺酸盐类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NNO、胰加漂T,它们的扩散效果好,在高温时比较稳定,对得色量的影响小。高温匀染剂在染色中起匀染作用,它由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部分组成。其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起缓染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起移染作用。高温匀染剂选择是否恰当,对染色质量影响很大。

图3-17 分散染料染涤纶时的升温上染曲线示意图

70℃入染,升温1℃/min

某些分散染料在高温及碱性条件下会分解破坏或发生离子化,涤纶在高温碱性条件下也容易受损伤。分散染料中所含的分散剂在弱酸性染液中扩散性较好,如酸性过强,也会影响染料的色光和上染百分率,因此高温高压染色时,一般控制染液在弱酸性范围内,pH 值为5~6 (或在4.5~5.5)之间,用酸或强酸弱碱盐调节。常用的是醋酸磷酸二氢铵等,冰醋酸用量为0.5mL/L 左右,磷酸二氢铵用量为1 ~2g/L。它们的效果比硫酸氯化铵硫酸铵等好。如果不控制染液的pH 值,在中性条件下染色,则得色较萎暗,且由于pH 值不稳定,容易造成色差

染色时,始染温度不宜太高,升温速率不宜太快,否则易造成染色不匀。升温速率太慢,总的染色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法染涤纶,升温上染速率曲线如图3-17所示,温度在T1以下时,上染速率过低。染色温度在T1、T2之间时,上染速率快,此时,若温度有差异,极易造成染色不匀,这是控制匀染的关键阶段,称为控温区。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升温速率要控制得慢一些。当染色温度逐渐升到T2以上时,染料已大部分上染,上染速率也较低,这时升温速率可快些。

高温高压染色法的最后染色温度一般以130℃左右比较适宜,此时上染百分率较高,得色较鲜艳,而且大多数染料之间的上染百分率的差别较小。若温度太低会降低上染百分率;温度太高,对设备的耐压要求较高。

在升温到达130℃以后的保温染色时间一般为30 ~40min,对扩散速率快的染料或染浅色时染色时间可以短些。

2.热熔法(thermosol dyeing process) 热熔染色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适宜于大批量生产,能染浅、中色,染料利用率比高温高压法染色低,特别是染深浓色时,对染料的升华牢度要求较高。染色时织物所受张力较大,热熔染色主要用于涤纶机织物的染色,是目前分散染料染纯涤和涤棉混纺织物的主要方法。

热熔染色是用浸轧的方法使染料附着在纤维表面,烘干后热熔时,由于温度高,纤维无定形区的分子链段运动剧烈,形成较多较大的瞬时孔隙;染料颗粒解聚或发生升华形成染料单分子而被纤维吸附,并能迅速向纤维内扩散。

在热熔时,没有水的增塑溶胀作用,并且热熔时间较短,所以热熔温度比高温高压染色温度高,约在170~220℃之间。

热熔染色法工艺举例如下。

染液处方:

用醋酸或磷酸二氢铵调节pH 值至5~6。

工艺流程及条件:浸轧→预烘→热熔(180~215℃,1~2min)→后处理。

用热熔法染色拼色时所用染料的升华牢度要接近,染液内一般可加入抗泳移剂,但必须不影响染液的稳定性。染液内一般可不加或加很少量的润湿剂,否则会影响色泽鲜艳度和得色量。轧染液pH 值一般控制在5 ~6 时,色光鲜艳;pH 值高,色淡而萎暗;pH 值过低得色也较淡。可用醋酸或磷酸二氢铵调节pH 值。

分散染料热熔染色时,最好使用均匀轧车,轧余率宜保持在65%左右,轧液温度以室温为宜。

烘干时主要应防止染料的泳移,一般采用红外线预烘,再热风或烘筒烘干。也可红外线、热风和烘筒联合使用。为防止泳移,开始以无接触烘燥较适宜,在织物烘干至一定程度后(含水率在25%或30%以下),再用接触烘燥或升高热风温度,以提高烘燥速率。

织物烘干后应立即进行热熔,以保持织物的热量,缩短升温时间,热熔时,分散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而固着。热熔温度和时间,对于染料的扩散和固着起关键性的作用。涤纶在260℃熔融,同时有短链聚合物生成。在238 ~240℃时涤纶软化,丧失全部机械性能。在235℃纤维发生消定向作用;而棉纤维在高于230℃温度下处理2min,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发生分解。所以,理论上热熔温度必须在225℃以下,热熔温度除与被染物的纤维性质有关外,还应与染料的性能相适应,即不同的染料,要求不同的热熔温度。有些染料耐热性能较好,升华牢度较高,热熔温度越高,一般得色越好。升华牢度中等的染料,开始时随热熔温度的提高,固色率增加,到一定温度以后,温度增加,固色率不再增加,甚至可能下降。升华牢度很差的染料,热熔温度提高,固色率反而下降。这三类染料的固色率与热熔温度的关系大致如图3-18 所示。

图3-18 固色率与热熔温度的关系曲线

1—升华牢度高的染料 2—升华牢度中等的染料3—升华牢度差的染料

3.载体法(carrier dyeing process) 在染液中加入一些称为载体或携染剂的助剂,使分散染料在温度为100℃左右就能较好地上染涤纶,可以采用常用设备在常压下进行染色。载体大多是一些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关于载体作用的解释有多种,可归纳如下:载体对纤维有较大的亲和力,染液内的载体很快地被纤维表面吸附,在纤维表面形成一载体层,并不断扩散到纤维中,载体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了纤维分子之间的引力,使纤维的玻璃化温度降低。载体进入纤维时引起纤维增塑溶胀,同时,分散染料较易溶解于载体,吸附在纤维表面的载体层可溶解较多的染料,使纤维表面的染料单分子浓度增加,提高了纤维表面和内部的染料浓度差,因此促进染料扩散。载体和染料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比染料本身的溶解度高。

在染液中加入载体,可提高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系数,并随载体浓度提高而提高。对载体的要求是价格低,使用方便,没有毒性,染色效果好,不引起纤维脆化,染后容易从纤维上洗除,不影响染色牢度等。但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