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位模型的识别与检验分析及结果展示

水位模型的识别与检验分析及结果展示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8-13二类边界排泄量统计表3.模型识别结果及分析本次对有代表性的12个水位观测点进行水位拟合。图8-16参数分区图(二)模型的检验为验证识别后的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再一次用识别后的模型及参数计算出的水位与长观点实测水位相比较,来进行模型的检验。

水位模型的识别与检验分析及结果展示

(一)模型识别

模型识别就是通常说的调参,即对模型的修正。选择某一资料完整的时段,将各种资料(初始各项、汇源项等)代入计算模型中,通过模型运转得出计算水位;若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误差较大,则说明模型参数(k、μ等)或边界条件不符合实际,需调整;调整模型参数,再次计算水位,对比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重新调参,直到计算水位和实测误差满足精度为止。

1.模型识别时段的选择

根据计算区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的实际情况,模型识别时段选择为2000年10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一个完整水文年,分12个计算时段,各时段的时间步长为1个月。

2.模拟计算源汇项的处理

模型识别期间,计算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道、水库渗漏补给及上覆含水层越流补给;其排泄包括泉水排泄、工农业人工开采排泄等。

(1)降水入渗补给量。由于受资料的限制,本次对覆盖区岩溶水接受上覆含水层越流补给量的计算,利用修正后的覆盖区降水入渗系数,采用和降水入渗量相类似的方法处理。根据计算区降水量的分布及降水入渗条件的差异,将整个计算区划分为12个降水入渗强度分区,如图9-14所示。

图9-14 降水入渗强度分区图

利用降水入渗系数(或修正后的降水入渗系数)及各时段的降水量值,求得各入渗分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强度,模型运行中入渗强度随时间变化(表9-9),在此以入渗文件filt.tim给出。

表9-9 识别时段各分区入渗强度

续表

(2)河道和水库渗漏补给量。计算区河道入渗段共有四处。对于河道的渗漏补给,在计算中按线性补给处理,即将沿河道分布的各节点概化为注水井点,求其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水库入渗只考虑董封水库,对于水库的渗漏补给,在计算中按点源补给处理,同样概化为注水井点,求其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河道及水库注水量见表9-10。

表9-10 节点注水量统计

续表

(3)岩溶地下水人工开采量。泉域内四个县市现有岩溶水井238眼,其中开采井为227眼。本次把泉域岩溶地下水人工开采井(或概化为大井)按点源处理,将其开采量分配在相应的节点上。各县市节点排水量统计见表9-11。

表9-11 节点排水量统计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4)泉水排泄量。在模型中,泉流量变化与泉出露高程、参考水位和水流常数有关,本次将各泉按点源分配在相应的节点上,按照软件的要求给节点赋必要参数。各泉在模拟计算时的参数见表9-12。

表9-12 泉水参数统计表

3.模型识别结果及分析

模拟计算时根据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将岩溶含水层划分为24个参数分区(图9-15)。尽管泉域内的观测点很多,但是因部分观测点的观测资料不全,本次只能对有代表性的12个水位观测点进行水位拟合。在识别过程中,以长观孔的水位动态资料与模拟计算水位之间的绝对误差小于0.5m作为依据,来进行模型的调参,经过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调参识别,最后确定出模型的水文地质参数。

图9-15 延河泉域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

本次识别各时段长观点的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误差(绝对误差)小于0.5m者达到92%,符合识别要求,这在岩性、构造复杂的延河泉域,拟合效果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各长观点的拟合结果如图9-16所示。

图9-16(一) 模型识别水位拟合曲线

图9-16(二) 模型识别水位拟合曲线

经模型识别后,计算区仍划分为24个参数分区,各分区参数取值见表9-13。

表9-13 水文地质参数识别结果

续表

(二)模型的检验

根据计算区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的实际情况,选择2001年10月1日至2002年10月1日一个完整水文年为模型检验时段,分12个计算时段,各时段步长为一个月。模型运行中入渗强度随时间变化(表9-14)。模型检验对12个长观点进行水位拟合,拟合结果如图9-17所示。本次检验各时段水位拟合误差小于0.5m者达96%,符合检验要求。

表9-14 检验时段各分区入渗强度

图9-17(一) 模型检验水位拟合曲线

图9-17(二) 模型检验水位拟合曲线

模型检验结果说明,本次模拟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概化、水文地质参数选取和源汇项的处理是正确的,可用于地下水水位动态的预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