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及结果分析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及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在历时性的识别中虽然以“象”为核心,但依然要对审美其余要素的历时性变化作出判断与总结,并将其作为审美价值变迁整体判断的基础与背景。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具有层递性、复杂性、多义性和涌现性的特点。通过价值及作用机制分析,可知名山风景区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审美的主体、客体与其余价值产生联系。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及结果分析

因为审美主客体及其关系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存在着历时性的变化,变化所产生的时间及变化的强度各自不一,分析审美价值各要素的时间变化将繁琐而缺乏整体性。因此,对于审美的历时性识别以“象”为主。

一要识别明确显性的“象”或“像”在历史上的变迁,今天的“象”或“像”是哪些朝代的叠加、累积和选择。二要识别古人诗文创作、绘画创作中的意象、象罔、情感意境及思想,并判断其传承的价值。三要识别形成古人之“象”“像”“意象”的审美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山审美识别为例,今天泰山的“象”应是历史上不同“象”叠加、选择和积累的结果,表现为原始象+象1+象2+象3+…+象n。“物象”即物质环境上有泰山的山体、山体与树木构成的对比关系、登山盘道、建筑寺庙、道观、古树名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组合,这些“象”经由自然选择和历史传承而来,从宏观尺度看为“山城关系,以城显山”;从中观的尺度讲为泰山的某一游赏区域;从微观的尺度讲为泰山的某处资源点,如一棵古松、一处古庙。这些“象”的传承在历史上经由自然演替及人工干预等变化。经审美作用后的泰山之“像”有:人们在登游泰山所见、所听、所感和所闻的“像”,从宏观的尺度讲为泰山的“雄伟挺拔,屹立于平原之上”;从中观尺度讲为景群、游览线和游览序列上看见的“和谐关系、雄中藏秀、雄中藏幽”;从微观尺度讲为单个建筑的“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或单棵松树的“苍翠挺拔、遒劲有力”。而泰山的意象和象罔是不同审美主体在上述时空中“融情于景”时所得,一般见于诗文、游记、绘画作品中,比如将泰山的雄伟比作“天大将军”“泰山如坐”等。

在审美之“象”识别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①“象”的不稳定性和叠加性,如前已进行了论述。②“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在历时性的识别中虽然以“象”为核心,但依然要对审美其余要素的历时性变化作出判断与总结,并将其作为审美价值变迁整体判断的基础与背景。

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具有层递性、复杂性、多义性和涌现性的特点。层递性表现在审美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浅入深的逐层递进的过程,是由“形”入“神”的过程。由审美感觉过渡到审美理解、想象及情感的融入,达到悦心悦意后,再进一步提升,最终达到对山水意境的领悟,对人生大道的体悟与领会。

复杂性、多义性伴随出现,审美作用机制中涉及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与物象的相互作用,参与作用的是审美价值主客体及其关系要素中的多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可以两两、或一多发生作用关系,要素的先后作用及结果复杂多义,如李泽厚所比喻的复杂方程式。

涌现性是中国山水审美特有的特征。基于我国山水审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主客体作用模式,客观物境因为主体的作用使得山水审美的结果并不是1+1=2的简单叠加,主客体化合后形成了1+1>2的效果。我国的山水审美“以大观小”的审美方式进行审美后,涌现出各种画境。画境的涌现是客观物象、感知之像、想象和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审美之“制”和“术”保证和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涌现。

审美价值主体、客体中的要素因其自身的属性或特征与名山风景区的其余价值相联系。比如代表价值观的“德”使得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联系,代表文化和情感的“意”使得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相联系,代表客体规律和原理的“理”又使得审美价值与科学价值相联系。

名山风景区自身存在着一个价值体系,审美价值作为该体系中的一类价值又与其余价值之间发生着多种联系。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我国世界遗产地、风景区及相关保护地的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将遗产地的价值分为本底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直接使用价值(科研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等)和间接衍生价值(产业发展、社会促进),并提出严格保护本底价值,适度利用直接应用价值,大力发展衍生价值的保护与开发构想(陈耀华,2012)。有学者认为遗产的价值分为广义的文化价值和由此派生的经济价值。广义的文化价值包含美学价值、精神价值、历史价值、人类学或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原真性价值、符号价值,当文化价值成为社会型消费需求时,遗产的文化价值则派生出经济价值。中国遗产管理的误区是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徐嵩龄,2003)。也有学者提出,遗产价值评估的项目和内容应该包含直接产出实物价值(土地矿产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直接服务价值(科研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间接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王秉洛,2001)。有的学者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了遗产资源价值评估,将遗产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方面。

本书继承和归纳了上述观点,认为名山风景区的价值可以分为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存在价值是风景区的本底价值,不以是否具备使用和鉴赏的功能而改变,是名山风景区的其余价值得以发展和利用的基础,没有了存在价值,名山风景区就不可能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知。存在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宗教价值等。使用价值是存在价值的衍生,建立在存在价值基础上,包括游憩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www.xing528.com)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遗产和风景区的价值,这些研究都将审美(美学)价值放在本底价值或核心位置,提出审美价值在名山风景区中应是重点保护的价值。审美价值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在审美价值活动中,审美主体所关心的,从根本上说是对象的令人精神愉悦的特征和精神意义。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是满足主体特殊精神需要的对象,对象因为它能以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和形式成为人类精神的同构物(杜书瀛,2008)。

因此审美价值相较于其他价值的特点:一是愉悦性,审美价值能使人产生生理或心理的愉悦与满足。二是形式性,也就是审美价值的载体必须具有能成为审美对象的形式,否则审美价值本身根本就不可能被人感受。三是非功利性,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已经得以明确,审美价值的获得不能因其具有某些用途和经济价值而获得,而是一种抛开杂念和功利性目的而获得的价值。因此,在规划中应识别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审美价值在存在价值中的地位,审美价值与其余价值的关系。

通过价值及作用机制分析,可知名山风景区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审美的主体、客体与其余价值产生联系。在存在价值层面,具体的联系体现在与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宗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联系上。

审美价值因主体的历史文化属性与历史文化价值相联系,审美价值的主体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价值观等,影响所形成的审美结果和审美偏好。历史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是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对主体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历史文化载体与审美价值载体重合的现象,因此历史文化价值又与审美价值是交叠关系。

审美价值因主体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联系,主体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社区的价值。审美价值主体的社会属性影响审美偏好,审美也能对社区的自我认识和当地的社会价值和观念产生影响。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审美价值因主体宗教信仰与宗教价值联系,宗教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关系,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美学家、画家都是僧人,如宗炳、石涛、髡残等,他们的审美实践已积累成为我国传统山水审美的经典和重要视角。

审美价值因客体的自然条件和属性与科学价值相联系,审美价值载体往往与科学价值载体交叉或重叠,例如,九寨沟钙华景观是科学价值载体,但同时也是构成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和审美价值是交叠关系。

在使用价值层面,审美价值是旅游游憩价值的基础,反过来旅游游憩价值也会影响审美价值,比如,游客对景点、景观类型的偏好会影响规划中对于审美价值的识别和判定。但审美价值不等于旅游游憩价值,具有审美价值的载体一般具有旅游游憩价值,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一些风景区为了旅游开发而建设体量巨大的宾馆,虽然具有旅游游憩价值,但对风景的和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些甚至直接破坏了风景区的审美价值。因此,在价值识别中要注意识别旅游游憩价值产生的审美影响。解说教育价值以审美价值为基础,通过解说教育能保证审美价值的传递和游客体验,因而教育价值对审美价值是促进作用。审美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目前我国许多名山风景区,门票收入已经成为风景区保护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对于经济价值的需求,可以保证审美价值识别的展开,但过度需求则会导致为了寻求经济价值发展而忽略其余价值的破坏行为。因此,在识别时要注意识别经济价值对于审美价值所构成的威胁,特别是一些经济建设行为对审美价值产生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本底价值体系中审美价值与其余价值是平等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作用和促进关系。科学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主要体现在载体重叠上。审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是相互影响关系。而使用价值对审美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威胁上。除了教育价值可以保证审美价值的识别与实施外,应该识别旅游游憩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审美价值产生的影响。通过识别影响,确定影响因素,进而确定审美价值对于这些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才能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