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探析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探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山风景区是历史上名人志士共同开发创建的风景区,审美价值历经了历史的选择与淘汰,传承至今的审美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识别承认。对于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的技术路线为:利用扎根理论等方法对文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词频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找出不同历史时期审美之“象”的变化和变化趋势。基于此,本书从文本和图像两方面建立了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的方法,分别称之为诗文创作理法和图像分析法。

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探析

名山风景区是历史名人志士共同开发创建的风景区,审美价值历经了历史的选择与淘汰,传承至今的审美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识别承认。审美在每个时代都因其时代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弄清楚审美变迁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还原不同时代审美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站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作出对审美价值正确的判断。通过对审美价值历时性的分析和识别,确定那些值得传承的审美价值,为山水审美欣赏建立范式。历时性审美价值的识别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以审美之“象”的识别为中心,对历朝历代不同主体所产生的审美结果进行梳理,以审美之“意”“术”“制”等其余方面识别为背景,识别出历朝历代的审美之“象”。在历时性审美价值中所指的“象”应包含:物象(自然与人文环境),审美的感知(观景点上所见),意象(观景与情感的结合),对应审美价值识别关键步骤2-1(表4-2)。

(2)比较研究审美之“象”的历时性变化,“象”在历史过程中的传承与发展,历史的淘汰与选择,确定值得传承的审美价值,对应审美价值识别关键步骤2-2(表4-2)。

(3)古今对比,识别今天审美价值与传统审美价值的差距,为今天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管理建立范式,对应审美价值识别关键步骤2-3(表4-2)。

对于历时性审美价值的识别方法主要为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和图像分析法等。通过图文结合的分析方式,以文字来推测图像,以图像来验证文字,从而达到图像证史的作用。通过文字和图像互证的方式,确认审美之“象”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的技术路线为:利用扎根理论等方法对文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词频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找出不同历史时期审美之“象”的变化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为词频频数变化和热门景点变化等。再通过文本分析的法,通过对作为背景的“意”“德”“制”的分析,分析引起“象”变化社会背景和原因,充分辅助理解历朝历代审美的变化。对历时性山水审美的识别以古代诗文和图像为基础,应当建立适当的方法从古代文本和图像材料中识别出审美价值。基于此,本书从文本和图像两方面建立了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的方法,分别称之为诗文创作理法和图像分析法。

本书通过对诗歌创作理法的研究,建立了诗歌创作理法与山水审美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诗歌中的“象”分为单纯的“象”、复合的“象”和动态的“象”,分别与风景欣赏的景点、色彩、声音、形态、空间、风景组合和游赏序列建立联系。将诗歌中的“意象”与风景组合、风景对比建立联系,将风景中的拟人、意境等与山水的整体气质建立联系,山水诗文创作理法与风景欣赏的关系如表4-9所示。

表4-9 山水诗文创作理法与风景欣赏的关系

(续表)

①例如谢灵运《过始宁墅》所展现的始宁(今浙江上虞县东南)附近的山水画面,“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莲”。从创作的手法上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句写山水、一句写高、一句写低、一句写近、一句写远、一句写色、一句写朝、一句写夕的对仗形式。因此,山水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往往不是按照视觉接触的先后顺序逐步呈露,而是将仰观、俯瞰、傍眺、远望、近察等不同视点所览之各色物象,共存并置于空间,表现诗人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整体的审美体验,涌现出一个万物万象的共存并发的山水世界王国璎,2007)。本书称之为综合法。

在图像分析方面,本书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的图像分析方法,建立起了图像分析与风景欣赏的关系,通过画面景观类型、主景类型,山水画中的“游观性”特性,画中的点景人、景象组合分析来建立黄山图与风景欣赏的关系,如表4-10所示。以黄山山水图像分析为例具体阐释如下。

(1)从画面上直观地读取景点名称、景观类型以及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将画面主要景观按照与当代景观分类可以接轨的分类方式分为:山景、水景、声景、光景和人文景观。分类原则为:画面中以山体为主导的被归为山景;画面中以水为主导的则视为水景;画面中以天象景观,如云海、太阳等为主则为天景,也包括大量留白的画面;画面中以树木花鸟为主的则视为生景;画面中以人文景观为主,如建筑、亭台楼榭则视为人文景观,在黄山案例中的详细分析过程见第五章。从画面的主景图像、景观类型,能够判断山水的整体美感和景观类型,通过对于景观类型画面进行频数统计,可知在历史上热门的景观类型。(www.xing528.com)

(2)以“游观性”为基本原则,建立山水画的画幅,特别是黄山图册页与风景游赏路线的关系,以画幅的形式、册页阅读方式判断游览路线和途径景点。“游观性”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重要的特性,如《系辞》中所说,“俯仰往返,远近取予”“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与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早在先秦,中国人即形成了“游观”的空间意识。这也使得中国的山水画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取景框式绘画及构图方式。

(3)从画面中的人物,即点景人物,包括单独的点景人或者多个点景人,判断是否为某次集会、雅集或者群体性的活动。依据点景人所在的位置,结合画面的其余信息推测得最佳观景点以及在最佳观景点上所见的视像,点景人还可以暗示画家对路线的选择。以梅清《黄山图》第5开《文殊院》为例,此图表现了天都峰莲花峰、文殊院三景。通过题跋可知文殊院是黄山的“中央土地”[8]。画中三个点景人所在平台,正好是左观天都峰、右观莲花峰,前观三十六峰与云海的最佳位置。再如石涛、梅清都描绘过的鸣琴泉一景,二人所描绘的鸣弦泉都与点景人的位置相对,正好在点景人主要视线范围内。梅清的《鸣琴泉》一开中,画面点景人侧倚一棵松树,暗示此人所站位置便是最佳的观泉位置,该观泉位置与今天观景点基本一致。点景人还暗示了画家对游赏路线的选择。以梅清《黄山图》第3开《百步云梯》(图4-1)为例,画面构图偏于右侧,画面的不稳定感暗示该画描绘的是游览中的某一过程。画家巧妙地运用了位于画面中右部的3个点景人和位于画面中下部的几级台阶,表现画中游人正拾级而上的登山过程。使得百步云梯“一线直上,三面皆空,经过许久,至今心怖”(梅清,《黄山图题跋》,清)的感觉瞬间跃然纸上。石涛《黄山八胜图》第5开的莲花峰、莲蕊峰一图,描绘的是莲花、莲蕊两峰的位置,仔细读图会发现前景的莲蕊峰上,有两个正在登山的人,暗示了此路是上山之路,并且清晰地展示了登山道与山体的关系(许晓青,2014)。

图4-1 梅清《黄山八胜图》之《百步云梯》

(来源:梅清《黄山八胜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4)景象组合。《黄山图》中一些画面采用了三远的构图方式,画家根据对所游景点选择后进行景象组合,体现出了山水画的游观性。景象组合是山水画游观性的终极表达,是画家在完成山水游历后,凭借个人对山水的记忆和对景象的评价,运用山水画三远构图原则进行取舍、组合的创作手法,是画家对山水气质的整体把握和对山水审美的整体涌现。景象组合既能反映画家对风景的整体理解,又能反映画家对景点的筛选与评价。以梅清黄山图第14开《汤池》为例,此图是画家游观后凭借记忆进行景象组合而成。画面中包含了黄山白龙潭、白龙桥、桃花溪和汤院等景点,这些景观在实际空间上彼此分离,在实际风景游赏中也并不存在可以一览全局的视点。画家采用了横幅全景式构图,通过三远构图原则,拼合了在若干视点上看见的景象,去掉了景点间的障景要素,最终形成了这开图像,表达了对黄山白龙潭、桃花溪、汤院一带山水相间、幽深丰富的总体印象。而这种整体印象,如若不是从总体的视角来把握,也是不可能获得的。景象组合的画幅虽不能成为古今对照的直接依据,但有利于推测画家对黄山的综合印象(许晓青,2014)。

(5)将图像与文化意义关联分析,可推测画面与画家文化、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图像中的某建筑也许是当时某文人雅士的居所,图像空亭母题的出现与归隐、遁世山林之间的关系。画家所持有的价值观、时代的观念、画家本人的文化修养都有可能通过画面图像和符号体现,画家游赏山水时行进的路线和体验山水的方法也能从图像分析中略知一二。

(6)图像背后意义的阐释。《黄山图》绘画欣赏者、捐助人、购买者,绘画创作与社会的关系,也就审美在“用”与“制”方面的体现,也可以从分析黄山图的作用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而得到。将上述6点图像分析方法与风景游赏关系汇总,如表4-10所示。

表4-10 图像分析法与风景欣赏关系

因此,历时性审美价值的分析,需要以文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分析出历史上记录的“象”的内容及其变化,黄山之“象”与审美其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黄山历史的上著名的景点、游览路线以及古人的游览方式,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审美价值变化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最后通过价值评价,提炼出值得传承的审美价值与结果。在价值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和明确今天仍得以保留的值得传承的价值和已经消失的价值以及它们各自的载体

本书将在第5章以黄山历时性审美价值的识别为例,详细阐释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方法与流程,并验证此方法的适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