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山游记文本分析:探寻文人文化背景及黄山的意象

黄山游记文本分析:探寻文人文化背景及黄山的意象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通过背景资料分析出写作黄山游记的文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从而结合上文分析的黄山之“象”,分析出黄山的“意象”。徐霞客的黄山游记共上下2篇,分别记录了他先后两次登临黄山的经历游程,以及他对黄山的审美评价和科学判断。徐霞客的黄山游记中认为黄山最突出的特点是“奇”和“秀”。

黄山游记文本分析:探寻文人文化背景及黄山的意象

黄山纪游从唐代开始,兴盛于明清。回溯到17世纪的黄山,当时在黄山道路上夹杂着香客、文人、官员、本乡和外来的游客。这些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地位与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他们中有遗民、有僧人、有地理学家、有画家,也有融上述所有价值观和身份于一身的文人。因此,进行游记分析有利于掌握不同朝代文人笔下黄山山水审美的结果。本书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文献,选择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所创作的黄山游记等近20篇进行分析,选取的文件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朝代的黄山文献选[2]

依据文本分析法,对游记编码的主要内容有:游记中所涉及的观景点、景点、场景中的景观构成、游览路线,以及进行审美的方法。审美之“意”是指游记创作主体的文化背景。此外,从背景文献中分析出黄山志“德”“理”“用”等,以及确保特定历史时期审美发生的“制”。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出游记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景观类型,进而通过分析场景与景观要素的对应关系,分析出历史上的游览景点和游览路线。通过提取形容词,分析出黄山的审美特征。其次,结合文字描述分析出作者当时的游览体验和游赏方式。最后,通过背景资料分析出写作黄山游记的文人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从而结合上文分析的黄山之“象”,分析出黄山的“意象”。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历史上黄山山水审美的结果,通过价值判断得出应该传承和延续的价值。

1.释岛云(唐)《望黄山诸峰》

整首诗对黄山的认识停留在神仙传说的仙山上,如“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宗教仙山意象明显,但对于具体的黄山审美形象,仅提到了三十六峰。

2.黄之望(宋)黄山图经序

黄之望的这首诗中,对黄山的总体评价是“真足以甲江南诸山也”。“奇”也是黄山的一大特征,木石尤奇。整首诗的仙山意象依然明显,叙写角度宏伟,并没有特指具体的某一景点。

3.徐霞客(明)游记

徐霞客的黄山游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科学性。从他的游记中可以较清晰地分析出游线、景点和场景,从一处景点到另一处景点景象的变化、每一处场景中所包含的景观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构景关系。徐霞客的黄山游记共上下2篇,分别记录了他先后两次登临黄山的经历游程,以及他对黄山的审美评价和科学判断。徐霞客对黄山的总体评价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经分析,徐霞客所游经的是黄山的传统路线,按照游记中所记录的顺序,徐霞客的游程是以下7条。游程1:汤泉—沿溪渐上—抵祥符寺—汤泉(灵砂泉)—返回祥符寺—(朝莲花峰的方向);游程2:白龙潭—丹井得一庵—返回祥符寺;游程3:慈光寺—平岗—天都峰莲花峰—天门—平天矼—石笋矼北转而下—仙人榜—鲤鱼石—白龙池—松谷庵旧基—青龙潭;游程4:飞来峰—丹台(正与丹台环绕)—丹台南1里—返庵;游程5:汤口—汤寺—浴于汤池—黄泥冈—文殊院、玉屏峰—天都峰顶—返回文殊院;游程6:天都峰—莲花峰—大悲顶—天门—炼丹台—智空庵—狮子林—石笋矼—文殊院;游程7:丹台一冈中垂。

徐霞客的黄山游记中认为黄山最突出的特点是“奇”和“秀”。黄山山景丰富多变,本书统计了徐霞客在描绘每种不同景观时所用的形容词。仅黄山山景徐霞客就用了多达30种形容词来形容,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是“奇”和“秀”,可见山景以“奇”“秀”为基本特征但变化万千,并且山景类型丰富,包含了峰、岭、峦、岫、崖、峭壁、壑、洞等。代表了黄山山体独立形态的形容词有:“独耸、或巨或纤,或直或欹、矼脊斜亘、一峰西垂、石壁岈然、一坞幽然”等。代表山体组合形态的形容词有:“乱峰森罗、峰回岫转、森峰列岫、狮峰竞驾、比肩石笋、壁翠合沓、蹄股拱峙、奇峰错列、众壑纵横、藻缋满眼”等。山景的描绘主要与人的视觉和触觉两种审美感官紧密联系。总结所有描绘黄山之“象”的形容词可知,黄山的审美价值载体特征有奇特性、多样性、丰富性、罕见性和险峻性等特点。而这些载体展现出一系列的特殊性,如或巨或纤,或直或欹、矼脊斜亘、争奇竞秀,也包含了组合形态的奇特性,如峰峦错耸、争奇并起、灿若图绣等。

徐霞客认为黄山水景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气味”和“声音”两方面,相关的形容词有“宛转随溪、气本香冽、汤气郁然、泉声沸然”等。黄山生景的主要描绘对象黄山松,松石交映的景象徐霞客用“不意也”来形容松树的“奇”。此外,色彩的多样性也是黄山植被的特点之一,相关形容词有“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4.袁中道(明)《游黄山记》(www.xing528.com)

通过对各游程场景或景点、景观类型、载体特征、审美方式进行分析后,认为袁中道的游记中总体上强调了黄山的“奇”和“幻”,黄山的形态层出不穷,灵活多变。总之“至奇至幻,至灵至活,态穷百物,体具七情”。在袁中道的游记中,重视对听觉的发掘,并对“汤寺至鸣弦泉一线”不同类型水景观所发出的声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并称之为“山间水乐,隐然宾初至而丝竹喧也”。对在朱砂岩所见天都峰进行详细的描绘,一共用了5个“异”和1个“奇”字来形容天都峰景观的罕见和奇特,并对文殊院之玉屏山峰景观作出了评价,总体特征是奇幻。

5.朱鹭(清)《黄华合评》

清代朱鹭的《黄华合评》是研究黄山审美价值的重要文献。本书从总体的视角来对比评价了黄山与华山各自的审美特征,因为清代小品文学的评论特点,较之于前人的游记,这是篇高度提炼的、抽象的审美价值总结。本书对黄山审美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分项评价及氛围评价三个部分,总体上认为华山和黄山的共同特点都是“奇”,华山是通过“险”来达到“奇”,黄山则是通过“丽”和“多变”来达到“奇”。

黄山总体特点是“秀、散、丽”。评论从地质地貌、岩石特点、景观开阔度、植被特征、游览体验、山的整体气质6方面来比较了华山和黄山。从整体气质上看,华山如丈夫,黄山如学士;华山为将军,黄山为少女,拟人化运用正好起到了“传神”的效果,非常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黄山的气质。较之于华山,黄山的山峰、岩石形态变化丰富,引人入胜,色彩丰富,转觉多姿;黄山松树千姿百态,令人称奇。从地质地貌上看,华山三峰确而少理;岩石“动横长亩,多如覆敦”;而黄山岩石“纤皴巧斫;无尽藏石,竖立横蹲,备诸幻肖”,明显黄山岩石形态的多样性丰富。从植被特征看,华山之松,仅六七虬柯,凌霜上古;黄山之松“千柯千态”。从景观体验上看,华山雄大,行其巅,目荡胸开,饱顾四周;黄山憐心醉魄,在在引人;日月游行出其下,三岛十洲集其前。

6.钱谦益游记

钱谦益一共作了九篇黄山游记,认为黄山的“奇”“秀”是匡庐、九华所不能及,是“口摹不能尽、悬想不能决的名山”。在游记一中,他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介绍黄山的水文和地质情况,之后的八篇游记均为纪游。钱谦益的游程共六条,分别是游程一:商山、郡、山口、汤院、杨干、容成台、长潭、芗石、芳溪、芳村是从郡到汤院的路上所经过的景点。到达黄山后,浴汤泉,并且在桃花源休息。游程二:汤泉—桃源庵—白龙潭,夜宿桃花庵;在游程二中,黄山低山景点的声景之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与袁中道的游记不谋而合。游程三:主要描绘云海和奇松,路线是祥符寺—慈光寺—朱砂庵—紫石峰—钵盂峰—老人峰—观音崖—文殊院宿。游程四:天都峰—文殊院—桃花峰。游程五:文殊院—一线天—大悲顶—始信峰—散花坞—扰龙松—狮子林—光明顶—炼丹台。游程六:莲花峰—返回慈光寺—桃花庵—三十六峰,在慈光寺惜别黄山。总结起来,钱谦益游记的整个游线可分为两部分。

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黄山之外的周边景点,从商山起,经杨干、容成台、长潭、芗石、芳溪抵芳村等,而这些景点正是明末清初时期黄山周边的热门景点。另外部分是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游览路线,分为低山路线和高山路线。低山路线为汤泉、桃花庵、白龙潭等。高山路线为普门开山时的经典路线:如祥符寺—慈光寺—朱砂庵—紫石峰—钵盂峰—老人峰—观音崖—文殊院—天都峰—桃花风—一线天—大悲顶—始信峰—散花坞—扰龙松—狮子林—光明顶—炼丹台。

在钱谦益游记中,黄山的总体特征是“奇”,泉、云、松、水、云海都具有奇的特点。其中,白龙潭、汤泉是奇水的典型景观。对老人峰及以上的松树特征也进行了描述。从景观类型看,钱谦益的游记中描述了水景、生景(奇松)、山景、天景(铺海)。黄山水景的气势、声音审美特征突出。他认为白龙潭、汤泉是奇水的典型景点。白龙潭气势磅礴,“鼓怒触搏,林木轰磕,几席震掉,午夜闻冲撞弥急,溪声雨声,澎湃错互”,可见当时水量大、气势雄。而硃砂泉其气清芬,冠云天下。松谷庵环谷皆山,“山飞瀑而下盖百数,而声响各殊,听之不穷。前后五龙潭为青者、黑者、黄者、白者,各以其水所受之壁色为名,而天容云影、人物往来之形,静映于光明之中,不可名状”。在游记中他还分别对青潭的水声潺潺,龙潭的色泽、水声、周围环境与情状进行描绘。黄山的松树总体特点是“奇,姿态万千,裂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蓬冒松起,有的干大,有的虬枝,有的如龙,有卧有立、愈高愈奇,有的在道旁、有的挂于悬崖”。在老人峰以上的松树,越往上越奇,四大奇松是接引松、扰龙松、蒲团松、卧龙松。并且从客观上划分了松的分布与奇的关系。认为所行路上,除了老人峰之外,无树非松,无松不奇,尤其在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的松树是极为奇特的。黄山三十六名峰,最著名的是天都峰、莲花峰。他在刻画名峰审美价值时,注重山峰的审美视线,描述了从芳村、白龙潭、慈光寺三个观景点上看见各峰的呼应关系。首先是出芳村,“莲花峰离立”;抵白龙潭,“天都正中如屏”;到达慈光寺,“踞天都而枕莲花,离而又属,顾若宿留”。登游黄山时,所得到的游览体验是“步武换形,镜中取影,横见倒出,非坐卧俯仰,不能仿佛”。

黄山云海的总体特点是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复迹,分不清是云是海,气势恢宏,如万马奔腾。文殊院是古代最佳的观景点之一。在钱谦益的游记中,先后有两次描绘了文殊院,“文殊院作为中央土地,东西天都峰、莲花峰作为背景,并且西面旷如”。最后,他还引述了元人汪泽民对黄山自然声景的赞美,“宿汤寺,闻啼禽声,若歌若答,节奏疾徐,名山乐鸟,下山咸无有”。

潘耒所著的《黄山游记》,强调了黄山“大矣,富矣,神矣,妙矣”,“造物之出奇无穷,天地之秘藏无尽”,奇、富、妙是黄山的主要特征。他的游览路线为歙城—汤口—祥符寺—朱砂泉—桃花源—石笋矼—松谷庵。他游记中所描绘的黄山典型景观类型为温泉、山峰、池潭。他从石、峰、山、云海、奇松、洞穴、瀑布以及游览体验几方面将黄山与它山进行了比较,列举了黄山奇绝的6个方面:①黄山的石头峰头不着寸土,苍润鲜华,肌理细腻。天都、莲花两峰端丽。而青鸾、仙掌峰秀丽;光明、炼丹台平正;散花、石笋诡怪。②云海变眩万端、浩海无涯。③奇松:“干曲枝偃,无意为奇,而至奇生焉”。④洞穴之空灵。⑤瀑布雄壮。⑥游览体验:在黄山山内行走,山内看山,“如坐莲房数莲瓣,千叶层层”。

通过对黄山游记的分析,可知在黄山游记中记载的主要游览路线为5条:①商山—山口—汤院,杨干、容成台、长潭、芗石、芳溪、芳村是抵达黄山之前的路上所经过的景点。②低山游览路线,一是汤泉、祥符寺一线及周边景点;二是白龙潭—汤寺—鸣弦泉一线为不同类型水景观游线。③南坡普门开山的路线,从慈光寺至天门至光明顶,到达光明顶后,东海石笋矼及周围景点;北海至芙蓉岭。④西海翠微寺一线。

从景观类型描述看,山景始终是游记重点描绘的对象,是游记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类型,仅《徐霞客游记》中就用了30多种形容词来形容黄山的山景,用了许多形容词来形容山景的组合与丰富度。从对形容词分析看,黄山的山景具有奇特性、多样性、丰富性、罕见性、险峻性等特点。明末清初时期对黄山山景的美的欣赏不仅仅只停留在山峰的层面,还包括了岭、峦、岫、崖、峭壁、壑、洞等类型。水景、声景次之,水景几乎在每一篇黄山游记中都有笔墨描绘,在多篇游记中都是描绘的重点,足见水景观的欣赏在当时受重视程度高。钱谦益将汤泉至鸣弦泉一线称之为“山间水乐,隐然宾初至而丝竹喧也”。在他的游记中,五龙潭水景声响各殊,不可名状;白龙潭气势磅礴,水声大、气势撼人。奇松、铺海、温泉也是黄山审美重要类型。潘耒笔下的五龙潭色、声、形俱全,黄山水的形象和声音被阐释得淋漓尽致。游记中奇松的特点是干曲枝偃,长在岩石上端,生长位置和长势都奇特,而在游记中黄山的云海变幻无穷,分不清是云是海,如楼阁大厦、如万马奔腾,不可名状。

从游览景点与数量讲,游记中汤泉、汤寺、文殊院、石笋矼、天都峰、莲花峰、莲花庵、松谷庵、炼丹台、狮子林是在游记中被提及频率较高的点。从钱谦益的游记中,可见当时黄山山脚及周边的景观及游览路线。商山、山口、长潭、芗石、芳溪、芳村这些景点在当时也较为知名。

游览体验讲,“奇”与“秀”是黄山最突出的特征。在唐宋时期,黄山仙灵意象明显。朱鹭认为黄山的特点是奇,并且是通过“丽”与“多变”来达到“奇”。他将黄山与华山进行了比较,从地质地貌上看,华山三峰确而少理;华山之石“动横长亩,多如覆敦”;而黄山诸峰,“纤皴巧斫;无尽藏石,竖立横蹲,备诸幻肖”。从植被特征看,华山之松,僅六七虬柯,凌霜上古;黄山之松,无尽藏石,竖立横蹲,备诸幻肖。从景观体验上看,华山雄大,行其巅,目荡胸开,饱顾四周;黄山憐心醉魄,在在引人;日月游行出其下,三岛十洲集其前。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又为山景之胜。而这种体验也正是因为人们长期、亲历的体验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