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像的形成原理:CRT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图像的形成原理:CRT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RT显像管图像形成示意图如图1-31所示。显像管不但要出现光栅,而且要形成图像,而图像信号是加在显像管的阴极上的,图像信号不断变化时,阴极电压也就不断地变化,改变电子束的强弱和颜色,使荧光屏内层的荧光粉发出强弱和颜色不同的光,从而形成图像,这就是在光栅的基础上叠加图像信息。

图像的形成原理:CRT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CRT显像管图像形成示意图如图1-31所示。加电后,显像管的灯丝发热,由于灯丝与阴极很近,灯丝热量使阴极加热,阴极发射自由电子,剩下的正电荷形成束电流。阴极本来是中性的,但当阴极将自由电子发出去之后,其表面会产生相应的正电荷,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阴极表面的正电荷又会对已形成电子束产生相应的吸引力,从而使电子束不能发射到显像管的屏幕上,因此在显像管中还得增加加速极、聚焦极、偏转线圈及高压阳极等装置,通过这些装置的加速和聚焦,电子束才能挣脱正电荷的吸引,穿过荫罩孔,轰击到相应的荧光层上,使荧光粉被激活发光,在荧光屏上形成不同颜色的光点。

978-7-111-33807-9-Chapter01-34.jpg

图1-31 CRT显像管图像形成示意图

阴极上的正电荷是通过视放管接地进行泄放的,也就是降低阴极电压,当阴极上的正电荷泄放后,电子束与阴极正负相吸的作用力减小,加速的作用力增大,电子束离开阴极射向荧光屏,对屏幕内的荧光层进行一行一行扫描(或隔行扫描),荧光粉发光,从而形成光栅。其实光栅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只是由于扫描的速度特别快,而且由于扫描是不间断进行的,加上人们的视觉惰性,因此看到屏幕上形成的是整版的光栅。而且,阴极电位越低,束电流与阴极正电荷就越小,电子束与正电荷正负相吸的作用力就越小,相对来说,加速的能量也就越大,发出的电子束也就越多,荧光屏就越亮。

偏转线圈用于电子枪发射器的定位,通电后能产生一个强磁场,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来移动电子枪,使光栅几何失真限定在规定的范围之内。(www.xing528.com)

显像管不但要出现光栅,而且要形成图像,而图像信号是加在显像管的阴极上的,图像信号不断变化时,阴极电压也就不断地变化,改变电子束的强弱和颜色,使荧光屏内层的荧光粉发出强弱和颜色不同的光,从而形成图像,这就是在光栅的基础上叠加图像信息。

由于显像管加速极和聚焦极的作用力大小是相对不变的,显像管尾板的三基色色差信号电压是加在三个视放管的基极上的,利用其幅度的瞬时变化,时刻改变和控制着三个视放管的等效电阻,也就是控制阴极正电荷泄放的大小,控制电子束发射电子的数量,从而使画面内容相应发生变化。

显像管荧光屏亮度的强弱与阴极电压的高低有关。阴极电压越低,电子束越强,光栅就越亮。当阴极与灯丝短路时,阴极上的正电荷全部通过灯丝到地,电子束几乎无正负吸引力,全部加速并尽可能轰击到荧光屏内层的荧光粉上,因此光栅亮度很亮,出现亮度失控。同时由于视放管无法截止电子束,扫描逆程期的电子束依然打到荧光屏上,还会出现回扫线现象。

在实现图像显示的过程中,显像管并不一下子把所有的电子束都打到荧光屏上,而是通过扫描的方式来实现的。扫描的方式有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两种,一般彩电CRT是采用隔行扫描,显示器的CRT则是采用逐行扫描,就是显示卡向显示器传送信息是一行一行地依次传送给显示器。由于扫描是有周期性的,因此在电子束的扫描逆程期间,电子束不能打到荧光屏上,从而在行逆程期间(就是扫描线从上一行回来扫下一行期间),通过行逆程脉冲信号的控制,三个视放管同时截止,阴极电位升高,正电荷增加。由于正负相吸,电子束被吸附在阴极上,无法打到荧光屏上,所以显像管在行逆程期间无回扫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