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显像管工作原理的定性理解

显像管工作原理的定性理解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由于视放管无法截止电子束,扫描逆程期间的电子束依然打到屏幕上,还会出现回扫线现象。其实,显像管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电子束都打到屏幕上,而是通过扫描的方式一行一行地扫描屏幕的,也就是一帧一帧地扫描,是有扫描周期的。由于正负相吸,电子束被吸附在阴极上,无法到达屏幕,所以显像管在行逆程期间无回扫线。

显像管工作原理的定性理解

显像管的工作原理通俗地讲是比较简单的,对于其工作原理的理解,首先应掌握几个关键部件的作用。灯丝就是用来加热阴极的电极丝,与灯泡的工作原理类似;阴极是用来发射电子,由于其能发射电子,所以才称为阴极(可以这样通俗的理解),其实阴极是中性的,阴极是电子枪的一部分;视放管是改变阴极到地之间动态电阻晶体管,通常有三只,即R、G、B视放管;阳极是加速电子束的极板,通常指高压阳极,即从显像管的高压嘴中进入,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加速;栅极是完成电子束加速的电子透镜,通常有第一栅极、第二栅、第三栅极等,而第一栅极又称为调制极,第二栅极称为加速极,聚焦极是给电子束进行聚焦的电极,通常指第三栅极,其作用是使电子束的光点最小;荫罩是提供电子束按指定的孔位穿越的极板,荫罩孔越小,显像管显示的图像越精细;偏转线圈的作用是用来偏转电子束的运行方向,使其打到指定的屏幕上。

978-7-111-33807-9-Chapter01-37.jpg

图1-34 显像管工作原理示意图

以下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相关结构如图1-34所示。通电后,显像管的灯丝发热,由于灯丝与阴极很近,灯丝将阴极加热,阴极发射自由电子,形成束电流。阴极本来是电中性的,但当阴极将自由电子发射出去之后,其表面会产生相应的正电荷,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阴极表面的正电荷又会对已形成束电流的电子束产生相应的吸引力,从而使电子束不能发射到显像管的屏幕上,因此在显像管中还得增加加速极、聚焦极、偏转线圈及高压阳极等装置。通过这些装置的加速和聚焦,电子束才能挣脱正电荷的吸引,穿过荫罩孔,轰击到相应的荧光粉上,使之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阴极上的正电荷是通过视放管接地进行泄放的,也就是降低阴极电压,当阴极上的正电荷被顺畅泄放时,电子束与阴极正负相吸的作用力减少,加速的作用力增大,电子束离开阴极射向屏幕,对屏幕内层的荧光粉进行一行一行的扫描,荧光粉发光,从而形成光栅,其他光栅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只是由于扫描的速度特别快,而且是不断间地扫描,加上人们的视觉惰性,看到屏幕上形成的是整版的光栅。而且,阴极电位越低,电子束与阴极正电荷越小,正负相吸的作用力越小,相对来说,加速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发出的电子束也就越多,屏幕就越亮。(www.xing528.com)

显像管不但要出现光栅,而且还要形成图像,而图像信号是加在显像管的阴极上的,当图像信号不断变化时,阴极电压也就不断地变化,改变电子束的强弱和颜色,使屏幕内层的荧光粉发出强弱和颜色不同的光,从而形成图像,也就是在光栅的基础上叠加图像信息。由于显像管加速极和聚焦极的作用力大小是相对不变的,显像管尾板的三基色信号加在三个视放管的发射极,利用其幅度的瞬时变化,时刻改变和控制着三个视放管的等效电阻,也就是控制阴极正电荷泄放的大小,也就是控制电子束发射电子的数量,从而使画面内容相应发生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阴极电压越低,电子束就越强,光栅就越亮。当阴极与灯丝短路时,阴极上的正电荷全部通过灯丝到地,电子束几乎无正负吸引力,全部加速并尽可能轰击到屏幕内层的荧光粉上,因此光栅亮度很亮,出现亮度失控。同时由于视放管无法截止电子束,扫描逆程期间的电子束依然打到屏幕上,还会出现回扫线现象。

其实,显像管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电子束都打到屏幕上,而是通过扫描的方式一行一行地扫描屏幕的,也就是一帧一帧地扫描,是有扫描周期的。因此在电子束的扫描逆程期间,电子束不能打到屏幕上,因此行逆程期间,通过行逆程脉冲信号的控制,三只视放管同时截止,阴极电位升高,正电荷增加。由于正负相吸,电子束被吸附在阴极上,无法到达屏幕,所以显像管在行逆程期间无回扫线。

[1]1in=25.4mm,后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