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洲水资源利用评估系统优化方案

绿洲水资源利用评估系统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监测不是目的,是手段,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监测,分析研究和评价绿洲水循环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可持续性,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工程配套提供科学依据。(二)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监测评价体系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分为人工可调控的渠道(水库)输水效率和农田耗水效率。这两部分工作与地下水转化补给量和耗水量监测评价统一开展。

绿洲水资源利用评估系统优化方案

监测不是目的,是手段,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监测,分析研究和评价绿洲水循环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可持续性,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工程配套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设想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监测评价系统,见图7-8。

图7-8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平原绿洲水资源利用评价系统框图

(一)供需水平衡监测评价体系

以流域或监测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通过监测、收集资料,特别是遥感卫星的解译分析,可较为准确地获得监测区内灌区与非灌区面积、作物种植比例、植被分布与覆盖率、林草地面积与分布等供需水平衡分析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监测评价区供需水平衡分析模型,重点计算分析年总供水量、年总需水量、年供需水平衡差;河水、地下水、泉水、水库各自的供水量与所占比例;各种水源供水能力与实际供水量(分析水利工程设施利用效率)。

(二)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监测评价体系

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分为人工可调控的渠道(水库)输水效率(渠系水利用系数)和农田耗水效率(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按统计、典型区监测、定点渠道损失监测等三种方法计算分析,田间水利用系数主要通过田间水分运移过程监测和典型区水量平衡分析得到。这两部分工作与地下水转化补给量和耗水量监测评价统一开展。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主要计算分析: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水入渗后在包气带土壤蒸散发量,以及对地下水形成的有效补给量;进入田间水量;计算分析田间水利用效率。

(三)地下水均衡监测评价体系

根据监测区的水利、水文气象、农业等各项监测和统计资料,建立水均衡模型,分析监测区地下水补排项和地下水储变量。主要计算分析监测区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储变量和平衡差;年内地下水位变化、年际地下水变化;地下水开采量与泉水溢出量;灌区转化补给量及年际变化;河道补排量;地下水埋深及不同埋深、不同岩性面积,计算潜水蒸发量(包括有效与无效蒸发量)。

(四)排水与水盐平衡监测评价体系

分析监测区(或流域)与典型监测区水盐平衡,分析排水量、排盐量时空分布(主要结合各项监测和统计、遥感资料)。主要计算分析进入监测区总盐量、排出总盐量以及盐平衡;总排水沟排水量 (水平排盐),地下水埋深大于5m 的灌溉入渗补给量 (垂向排盐);典型剖面土壤盐分、化肥农药等变化,根据土壤水盐监测,计算分析土壤积、脱盐率和化肥农药利用率;监测区或典型区排水排盐量及排灌比;非灌区土壤盐分变化。

(五)灌区与非灌区耗水监测评价体系(www.xing528.com)

根据监测区河道、退排水、地下水出区水量和盐量,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计算分析监测区和典型区耗水量。主要计算分析监测区总耗水量 (总进水量—总出水量);典型区各项耗水量分析,提出当年农田耗水指标;灌区作物(包括粮、径、草、林)的耗水量;各种水面耗水量;植被(灌区内非灌溉植被和灌区外天然植被)耗水量;潜水无效蒸发量、低效蒸散发量和有效蒸散发量。

(六)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和完善上述分项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集成监测区(流域)水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系统,用于诊断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1)社会经济用水量与生态环境用水量。

(2)绿洲水资源利用效率(亩灌溉定额、渠系水利用效率)。

(3)供水保证率。

(4)绿洲耗水结构及组成(主要指国民经济耗水——农业、生活、城市、工业等)。

(5)水盐平衡状况(流域或区域积盐率或脱盐率)。

(6)城市生活用水与排污情况(这部分引用城建部门监测和统计资料分析)。

(7)工程配套与利用效率。

(8)水价与水成本、水权管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用水管理(量水到村或户)。

(9)地下水位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