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利用逆光照明增强画面效果

如何利用逆光照明增强画面效果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逆光照明下的景物边缘部分都被照亮,由于受光面积较小,所以只形成轮廓光的效果。逆光照明是利用物体投影进行画面构图的有利光线。逆光照明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阴影,它是构成画面暗调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段堪称这部电影的经典段落,其对于招娣、老师及孩子的拍摄、剪辑就采用了前期分切拍摄、后期“逆光接逆光”剪辑的方法。逆光照明要充分考虑到明暗比例,确定准确的曝光。

如何利用逆光照明增强画面效果

逆光即光源的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是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逆光照明下的景物边缘部分都被照亮,由于受光面积较小,所以只形成轮廓光的效果。它是表现物体轮廓形态以及区别景物与景物之间界限的有效手段,所以逆光往往又叫做隔离光。

逆光照明下的景物,由于大部分是阴影面,只有极少部分受光面,所以阴影比较多。逆光照明往往形成画面造型偏暗的影调结构,因此它是表现低调的理想光线,同时还是白天拍摄夜景的常用光线。

图7-2-5 电影金刚骷髅岛》截图

逆光有利于勾勒物体的轮廓。被逆光照明的景物有明显的明暗面和投影。物体受光面的面积受到光源高低及视点高低的影响。在视点固定的情况下,光源位置偏高,受光面积较大,在景物四周形成光带或光条;光源位置偏低,受光面积较小,在景物四周形成较细的光边,使其形成轮廓光。

逆光照明在背景较暗时,可以获得被摄景物明亮的轮廓光,如果背景较亮,被摄景物较暗,则画面会产生剪影、半剪影效果。利用胶片与人眼之间对强光比所产生的感光效应差异,在胶片上对受弱光的景物取其剪影是一种有趣的摄影语言表达形式。所谓“强光比”指的是环境背景处于强光之下,而主体的人或物处于弱光之中;“取其剪影”,指的是摄影师采用逆光拍摄,并按背景亮度曝光,使前景的人或物的曝光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层次和细节消失了,在画面上留下的只是剪影。

不论是黑白摄影或者彩色摄影,剪影只有一种色彩效果,即百分之百的黑。色彩在剪影中被掩盖了,层次在剪影中也被掩盖了,摄影师抽取出的仅仅是人或物的外在轮廓形态。都说摄影用的是减法。框式取景需要减法,但它所用的是一种外减法,即减去取景框之外的多余景物;而剪影法所用的是一种内减法,即减去主体本身所固有的全部色彩与层次,只取其形。因为失去了光所营造的视觉立体感,剪影主体在视觉上已经完全平面化了,这就赋予了摄影将三维立体化为二维平面的一种典型手法。因此可以认为,剪影法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手法。之所以用“相对”一词,是为区别完全抛弃了具象的那种“纯”抽象摄影。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背景光强度远大于主体所受光强,我们一般按背景光强度值进行曝光,那样会得到轮廓清晰的剪影、半剪影。

如果背景光强度有所减弱,比如在日落或者室内遇到背景与主体之间具备强光比条件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较小的景深,使物体变得模糊,就可以得到轮廓朦胧的剪影、半剪影效果,可以增强画面的朦胧感、神秘感和动感,加强画面的表意性。

逆光照明是利用物体投影进行画面构图的有利光线。投影的长短决定于光源的高低,光源位置偏高,投影就短;光源偏低,投影就长。投影的长短,是表现时间感的有效手段。投影投射在被摄体和摄影镜头之间,对画面构图以及形式美也是很有意义的。

逆光可以强化空间感,有利于强调景物之间的数量、距离、规模、气势,增强空气透视,增强层次感。逆光可以给每一层景物都勾勒出一个轮廓光,使其与背景以及其他景物清晰地区分开来。逆光还可以照亮空气中的介质。

逆光照明往往会产生光束效果,光束是一种特殊的光线效果。形成光束效果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背景比较暗,可以突出明亮的光束;二是空气中有足够的介质,如雾和烟,使光束现象得以强化。

逆光照明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阴影,它是构成画面暗调效果的重要因素。逆光形成暗的背景,不但可以突出主要表现对象,还能简化背景,此外,暗的背景又是藏拙的理想手法。(www.xing528.com)

利用变焦距镜头进行逆光拍摄,还可以产生光环和光晕,它们也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在影视运动摄影或影视中拍摄运动物体时,经常会利用逆光照明拍摄被摄体在光源与镜头之间穿过,从而形成光线的闪烁效果,这样阳光仿佛成为一种活的、运动的因素,产生了弹奏阳光的效果。在影视摄影用光中,摄影师往往通过被摄对象的运动或者摄影机的运动来调度光线、干预光线,从而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使光影动起来,这是影视摄影用光与绘画、图片摄影用光的不同之处。在电影《红高梁》中,顾长卫就很好地利用了被风吹动的高梁在太阳和摄影机之间来回摆动,形成了光线闪烁的效果。

在中国的影视摄影中,许多摄影师非常偏爱逆光、侧逆光,许多抒情性段落都会布置逆光、侧逆光进行拍摄。而且,为了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追求连接的流畅,导演和摄影师们常常发挥蒙太奇剪辑再造屏幕空间的特长,将不同的被摄对象分别在逆光、侧逆光条件下拍摄,再通过剪接组合成在同一空间面对面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常在影视剧作品中见到的同一场景“逆光接逆光”现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可谓将逆光、侧逆光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逆光接逆光”的情况也不少。如招娣在学生放学的路上等老师一段,老师带着学生过来后,招娣赶紧躲到路边的树林中一边随着他们运动一边向路上张望,而老师和孩子们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在路上欢快地走着。这一段堪称这部电影的经典段落,其对于招娣、老师及孩子的拍摄、剪辑就采用了前期分切拍摄、后期“逆光接逆光”剪辑的方法。此外,在影片中,招娣“织红”一段,在室内拍摄,在用光上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逆光照明的画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画面装饰感较强,易于产生悦目的视觉效果,往往能给人以“光彩照人”的感觉,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逆光画面的拍摄成功,需要较高的摄影技术、艺术水平,如果处理不当,拍摄逆光画面也是比较容易失败的。

在一般情况下,拍摄逆光画面要注意选择较暗的背景和陪体,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主体边缘的明亮部分,才能突出物体的轮廓光。如果选择较亮的背景和陪体,则主体往往会形成剪影、半剪影画面,重点展现的是其轮廓形态,而不能对主体事物进行细致的刻画。

拍摄逆光画面,要注意运用辅助光。辅助光原则上不能亮过主光,否则背光面太亮,轮廓光消失,失去了逆光的真实效果。辅助光不能产生投影,即不能过偏、过亮,否则会破坏整体艺术效果,产生多光源的情况。在影视纪实节目中,采用运动摄影方式拍摄时,人为地给被摄对象加用辅助光,有一定的局限,所以要有意识地学习运用主体周围的景物来补光,如墙壁、地面、报纸等。

逆光照明要充分考虑到明暗比例,确定准确的曝光。如果加用了辅助光,则可以人为地控制光比,按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曝光,保证最主要部分的影调层次得到最好的表现。在没有辅助光时,常常采用以下三种曝光方法:

一是按暗部曝光,当景物最有变现力的部分位于光影的暗部时,为了重点保证暗部的层次,从而采用这种曝光方法,造成画面的亮部曝光过度从而失去亮部层次。

二是按亮部曝光,当以表现被摄体的轮廓形态为主要任务时,会以亮部为基准进行曝光,使亮部层次保持最好,从而失去大部分暗部层次,形成剪影、半剪影效果。

三是亮暗兼顾曝光,既照顾亮部层次,又考虑暗部层次,取亮暗之间的中间值进行曝光,这种方法可以保留景物的大部分层次,但是亮部和暗部都有一定的层次损失,主要适用于景物的最有表现力的部分处于中间影调时。

在自然光下拍摄逆光画面,往往要注意时间的选择。选择早晚低角度光线拍摄,由于光线入射角度低,不仅易于获得较亮较窄的轮廓光边,有利于勾勒物体轮廓,而且易于得到较暗的背景。此外,黄昏日落和黎明日出时拍摄,太阳既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一时刻光影和光的色温变化非常丰富,天空与地面景物被蒙上一层金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从而形成一种暖色调,这时往往能拍摄到较好的作品。而中午高逆光,轮廓光效果减弱,景物的轮廓光线条变宽,光照度强烈,不如其他时间效果好。

拍摄逆光画面,由于光源来自镜头的对面,光线极易穿射进镜头。这种光线有时可以造成耀眼的“光芒”效果,可以使各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形成巨大的反差,形成视觉效果强烈的影视画面。然而,在采用这种方法拍摄时,要尽量快速的完成拍摄,避免让镜头长时间对着太阳拍摄。

在大多数情况下,逆光拍摄都要尽量防止光线直接照射进镜头,因为这样会造成对镜头的损害(由于镜头是凸透镜可以聚光聚热,长时间对着阳光拍摄会烧坏镜头),或造成嗤光、眩光,对画面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要加用遮光罩(摄影机、摄像机会使用专业光斗)或用其他物体对镜头进行遮挡,防止光线直接穿射镜头。也可以使用长焦距镜头避免镜头进光,因为长焦距镜头视角比较窄,并且可以使拍摄者在远距离躲入阴影中进行拍摄,可以有效地减少镜头进光的可能性。在影视摄影中,还可以请摄影助理或者照明助理使用黑旗、反光板等工具遮挡穿射进镜头的光线,只要遮挡物的投影落在镜头上,就可以避免光线直接照射镜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