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电流电弧的形态及电流密度测量

小电流电弧的形态及电流密度测量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电流电弧是指通常不超过几百安的电弧。研究发现,小电流电弧的放电自阴极开始,接着出现的电子和金属蒸气发散地轰击起着收集器作用的阳极表面,因而弧柱的形态成圆锥形等离子体。图1-5阴极斑点和等离子体的形态示意研究如何测量阴极斑点的电流密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因为这种等离子体的生存时间、分裂后形成新锥体的数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关于小电流电弧的逆动现象目前也仍无合适的理论解释。

小电流电弧的形态及电流密度测量

电流电弧是指通常不超过几百安的电弧。研究发现,小电流电弧的放电自阴极开始,接着出现的电子和金属蒸气发散地轰击起着收集器作用的阳极表面,因而弧柱的形态成圆锥等离子体。位于阴极的圆锥顶点直径仅几微米,所以该处的电流密度最大,电极表面温度也最高,圆锥顶点强烈地发光形成耀眼的阴极斑点。阴极斑点和等离子体的形态如图1-5所示。

图1-5 阴极斑点和等离子体的形态示意

研究如何测量阴极斑点的电流密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因为这种等离子体的生存时间、分裂后形成新锥体的数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此外,阴极表面微小的污染都影响着测量的准确程度。较新的研究数据是:阴极斑点的电流密度约为108A/cm2,斑点半径在1~100μm之间。

小电流电弧的特征是它由许多上述的圆锥形弧柱并联组成,每个弧柱的电流大小基本上一定,约为几十安但不超过100A。这些弧柱一般在靠近电极中心处开始产生,分布成圆环状逐渐移向电极边缘,最后沿棱角运动。电弧向边缘移动的原因是棱角处的热传导条件比平面差,所以该处温度高,有利于热电子发射和维持电弧燃烧。在电弧发展过程中,弧柱之间始终相互排斥,以每秒几厘米到几米的速度移动。随着电流的增大,先形成的弧柱不断分裂,生成一些新的弧柱,与此同时,也有的弧柱自行熄灭。从形态上看,这种电弧呈扩散状,所以称扩散状电弧。

小电流电弧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电子的迁移率远远大于金属蒸气中金属离子的迁移率,即正离子进入阴极的速度比电子进入阳极的速度慢得多,因此在阴极附近形成正空间电荷区。在正电荷电场作用下,弧腔中电场强度的分布变得不均匀,阴极表面附近的电位梯度骤增,形成了阴极压降区;而在从正空间电荷区到阳极的电弧部分,则因电场的反向叠加减小了该区的电场强度。图1-6(a)所示为电场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曲线的OA部分表示阴极压降区,它占据了电弧电压的大部分。弧柱部分AB的压降很低,呈现很高的电导。当电流增大时,阴极斑点随之增多,出现更多的弧柱,扩大了导电截面,因而弧压降随电流增加的变化很小。又因为阴极压降区中离子密度与金属蒸气的发射有关,所以小电流电弧的压降主要取决于阴极材料的特性。例如,铜电极的弧压降约为20~40V,在电流电弧几百安范围内,这一数值基本与电流大小无关,因而在交流半波的电弧电压(弧压降)曲线呈平坦状,其波形如图1-6(b)所示,它与图1-7中常见的空气、油等介质中交流电弧弧压降的马鞍形曲线有显著区别。

(www.xing528.com)

图1-6 小电流电弧的弧压降特性

(a)弧压降分布曲线;(b)弧压降波形

图1-7 空气和油中交流电弧的电流与压降波形

(2)小电流电弧的燃烧仅由阴极发射的电子和金属蒸气维持。在交流电流自然过零前,瞬时值变小,阴极斑点迅速冷却,发射的金属蒸气也相应减少。当金属蒸气减少到不能维持电弧导通所需的最低浓度时,电弧的燃烧变得不稳定,相应地在电流波形中出现高频振荡,电弧突然熄灭,这时对应的电流被截断,这一现象即截流效应。由过电压理论得知,截流效应将引起设备回路中的电磁过渡过程,可能导致高幅值过电压的出现,过电压幅值与电流被截断的瞬时值大小有关。为避免它的危害,必须选择蒸气压较高的触头合金材料,使之在较小电流瞬时值时仍能发出较多的金属蒸气,以维持电弧电流的导通,相应地减小过电压的幅值。

(3)电弧仅烧损阴极表面,阳极不但未受损伤,反而在电弧导通时覆盖了一层阴极材料的喷射沉积物。

(4)在垂直于电弧电流方向的磁场作用下,阴极斑点向着与安培左手定则确定的电动力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一现象称为逆动现象。因此各个弧柱之间总是相互排斥,作着无规则的运动,而不像平行导线中通过相同方向的电流时那样相互吸引。这一特点对保持阴极表面处于不高的温度是有利的。关于小电流电弧的逆动现象目前也仍无合适的理论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