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负性差值为1.7时,共价键成分和离子键成分各占50%。组成共价键的一对电子均匀分布在两个原子中间。共价键是电负性相同或相差不大的两个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时,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路易斯的经典共价键理论初步揭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但是无法阐明共价键的本质。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把量子力学的成就应用于最简单的H2结构中,使共价键的本质得到了初步的解答,从而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两个原子结合,是以共价键形式还是以离子键形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值。电负性差值很大的金属和非金属结合,以离子键为主;电负性差值小的两个非金属结合,以共价键为主。电负性差值为1.7时,共价键成分和离子键成分各占50%。如果电负性差值大于1.7,则以离子键为主;电负性差值小于1.7,则以共价键为主。如两个Cl原子结合组成Cl2分子,因为两个原子电负性相同,电负性差值为0,是标准的共价键。组成共价键的一对电子均匀分布在两个原子中间。如果是一个Cl原子和一个H原子组成HCl分子,由于Cl的电负性大于H的,因此,成键的“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Cl原子,H—Cl键含有一定的离子键成分。

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电负性相同或相差不大的两个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时,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为了阐明这一类型的化学键问题,早在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就提出了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分子中的每个原子力图通过共用一对或几对电子使其达到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

路易斯的经典共价键理论初步揭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但是无法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带负电荷的电子不互相排斥而可以通过相互配对形成共价键,也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分子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构型虽然不是稀有气体的8电子结构(如BF3、PCl5、SF6等),但也能稳定存在的事实。(www.xing528.com)

1927年,海特勒(W.Heitler)和伦敦(F.London)把量子力学的成就应用于最简单的H2结构中,使共价键的本质得到了初步的解答,从而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