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卑和忍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自卑和忍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已经将父亲的交际模式内化为我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了。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完成的话,母亲中午回来又必定是一顿谩骂。父亲面对母亲苛责时表现出的忍让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长大成年后,自卑、不自信、沉默、忍让,这四个词可以很充分地概括我目前的人际交往状态。此外,我的性格中还有:情绪敏感。

自卑和忍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01 童年的记忆

父母在刚生下我不久后便出省打工了,我脑海中关于老家的记忆都是一些比较恐怖的画面。比如我站在高高的泥土路上,两边都是河流,中间有一处开口,我向下看,水流湍急,要过去就必须跨过一米多宽的开口;再比如桥边有一处大斜坡,我看到一辆刹车失灵的货车,直接掉入河中。

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我对父母没有一点印象。后来父母把我接过去和他们一起住,我不敢说话,一个人在角落睡觉,但根本睡不着,偷偷睁眼看他们,然后继续装睡。在这种情况下,我其实非常渴望父母来理睬我,因为我谁也不认识。但是父母忙于生意并没有和我交流互动,而是让我一个人待着。

02 父母的暴脾气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经常生气骂人,而父亲却不敢吱声。但是父亲并非没有脾气,他生气起来十分可怕。比如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当时我不到10岁,父亲让我给他拿一个橘子,而母亲说他这么懒,让我别帮他拿,我就不帮他拿了。我以为母亲让我别帮他拿,应该不会怎么样,结果想不到我被暴揍了一顿,那是我记忆里被打得最惨的一次。然后,他拿着打我的工具逼我帮他拿了个橘子。被揍之后,我只能告诉自己:父亲会生气,打人比母亲疼多了,惹不得。

我小时候心里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距离上一次被打已经半个月了,最近要小心一点。那段时间父母通过暴力完全把我控制住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很少和他们有过什么交流,无论是在学校里被欺负了,还是作业太多做到深夜,没人来问我,我也没想过可以和他们倾诉什么。

03 父母的伤害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很害怕学校同学知道我的家庭情况。开家长会时,我会要求父母穿好一点的衣服;父母送我到学校门口,我很害怕被同学看到,下车说声再见转头就走;父母来接我,我会十分注意附近有没有认识的同学。

最让我觉得难堪的是我家和舅舅家一起去公园,公园里有游乐场。表妹、表弟对舅舅说想玩,舅舅就直接同意了,我说了我也想玩,被父亲拒绝了,我就只能看着表弟、表妹玩,没过多久我自己一个人回家了,在家里哭了好久,父亲回来后也没有任何表示。家里没钱,我认了,但是舅舅家的经济条件和我们差不多,两家小孩一起出来玩,让自家孩子看着别人玩,我就很困惑,那段时间我自卑到了极点。

我觉得他们老是贬低我。母亲就很喜欢语言上的冷暴力(反语),让人听了就很烦;父亲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人可以来管他,在他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的时候(比如吃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讲卫生等),我们说他,他偏不听,还对我说一些贬低的话,比如“你算什么东西,家里什么都是我赚的,你凭什么管我”,对于这种话,我真的无言以对。

04 我是父亲的“翻版”

在我的交际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摆放在较低的位置上,经常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和我的原生家庭必然是存在联系的。在小时候,我以满足父母的需求为目标,因为如果没有做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就会生气,我就容易被打,日复一日地反复刺激,形成了无意识。所以在家里,只要他们说什么,我便要做什么,从来没有过拒绝的想法。当我到了社会上,我便主动去帮助别人,事情过后,我经常会想:我为什么要去帮助他人?(可能是乐于助人,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没这必要)可能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身边人觉得我是一个好欺负的老好人。

我觉得我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父亲有很密切的关系,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我和我父亲很像。父亲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属于弱势的一方,在外面别人都会觉得父亲是好欺负的。记得有一次母亲和我说,父亲在外面被人用恶言恶语挑衅,父亲当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沉默。这种交际方式完完全全地复刻到了我身上,我和他被别人的言语触碰到个人自尊时,我们都选择了沉默(这或许也是无意识的)。在家里,父亲也是一个寡言的人,不管母亲怎么说他,他都可以保持沉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已经将父亲的交际模式内化为我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了。我也很苦恼,很想改变,但是每当有人说出伤我自尊的话时,我又会无意识地选择保持沉默,事后又告诉自己不应该这样,但是事发时做出常人应有的反应又好难好难。

05 被迫懂事的孩子

父母口中的懂事的孩子,也许只是“被迫懂事的孩子”。我刚到父母身边一年多时,母亲又生了弟弟,但是照顾弟弟的担子不知怎么便落在了我的身上。那时母亲刚生育完,身体虚弱,父亲则需要打工赚钱,7岁的我要承担起家庭的一些责任,包括做饭、给弟弟洗尿片等。后来,母亲身体恢复,弟弟也送去了幼儿园,母亲便跟着父亲一起去打工了。平时,我要负责放学后把饭做好,下午还要去幼儿园接弟弟,大概来回三四公里,然后回来做饭、烧水,等家里吃完饭后,我才有时间写作业。到了周末,我不仅需要照顾好弟弟,还需要承担一天的所有家务,包括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完成的话,母亲中午回来又必定是一顿谩骂。在外人看来,我对父母是贴心的、孝顺的和懂事的,他们也经常夸我,说我很能干,还常常当着别人的面说我好。其实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孝顺,我只是必须完成这些,我只有满足了父母的期待,父母才会好好对待我、爱我,否则家里永无安宁之日。(www.xing528.com)

06 上课后的自我反思

面对这样的家庭关系,父母辱骂孩子,家庭暴力,不尊重孩子的自尊,使得我现在性格自卑,对自己没有自信。在社交中,我是沉默者。父亲面对母亲苛责时表现出的忍让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长大成年后,自卑、不自信、沉默、忍让,这四个词可以很充分地概括我目前的人际交往状态。此外,我的性格中还有:

情绪敏感。很容易陷入别人传递的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也很容易看别人眼色。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之前我的一个朋友心情不好,冲我发了脾气,我当时什么话也没说,一是不知道说什么,二是感觉她生气了,我会觉得很难过。

容易发怒。我小时候被迫成了懂事的孩子,但是我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是有怨言的,但周围的长辈都夸我很好、很懂事、很孝顺,我也不能把怨言发泄出来。也许压抑久了,所以长大后我就会没来由地愤怒。我没有向朋友发泄过,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在家里,我经常不知道怎么回事会突然很生气,朝弟弟发火(这里向我的弟弟道歉)。在课上的实验过程中,我做了“成人依恋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结果是恐惧型。的确,我很难建立依恋(依赖)关系,因为小时候我没办法依赖父母,长大后就更没办法依赖别人,被迫独立自主,导致我不会依赖别人。

如何处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的思考是:

不要太过度地苛责自己。因为当时的你还只是个孩子,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的错。

不要后悔当初。如果当时能够怎么样就好了……关注一些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是无济于事的。

尝试客观地看待父母。不要把父母看得太理想化,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犯错。他们之前可能就是无意识地操纵着你,我们也要学着接纳这些事实。

最重要的改变方法是重新成为“孩子”。在生活中去寻找那些或者顺应那些你想重新成为孩子的瞬间,比如说突然想荡秋千,想吃糖葫芦,如果时机合适,不要抗拒这些事情。也许我们小的时候被剥夺了当一个小孩的权利,但我们仍然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的大人。同样,也许小时候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个大人,但是在我们成为大人之后,在一些情景下,我们是可以选择去重新成为“孩子”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目前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这些,不过既然知道了原因,那改善起来会是事半功倍的。

我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也许影响孩子一生的就是某个瞬间,某个让他深深刻入脑海的瞬间,希望以后可以不断改善自己,避免让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经历我曾经历的那些不好的事情,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快快乐乐地长大,我会呵护他每一分每一秒。回溯原生家庭的问题,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才能修复好自己。

点 评

作者在6岁前由爷爷奶奶带大,但似乎也没有得到过充分的爱,这从作者“关于老家的记忆都是一些比较恐怖的画面”大致可推测。按照心理学的众多研究,儿童出生早期抚养人和环境对其个性的养成影响重大。所以,作者的不安全感在那时就种下了。六岁后他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且从小就承担了很多家务,要承接父母的情绪,要成为好孩子,但其内心孤独、无助,渴望亲情的心理很少得到满足,导致其“自卑、不自信、沉默、忍让”的个性。通过学习,作者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自己性格的大致成因,为未来的改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