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弯曲工艺及其应用于微小零件的特点和优势

微弯曲工艺及其应用于微小零件的特点和优势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弯曲主要用于成形簧片、挂钩、连接头、线条等微小零件,这些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外形尺寸与材料厚度相近,这意味着宏观工艺中平面应变假设不再成立。当变形区的粗晶数目较多时,这种粗晶位相更容易屈服,从而弯曲力降低。当比例系数为0.1时,试验最大弯曲力比计算弯曲力小65%多。此外,在J.S.Stolken等的退火镍箔弯曲试验中,晶粒尺度大于镍箔厚度,结果表明:当镍箔的厚度从100μm减至12.5μm时,无量纲的弯曲硬化显著增加。

微弯曲工艺及其应用于微小零件的特点和优势

微弯曲主要用于成形簧片、挂钩、连接头、线条等微小零件,这些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外形尺寸与材料厚度相近,这意味着宏观工艺中平面应变假设不再成立。L.V.Raulea等在铝薄板弯曲试验中保持板厚1.0mm不变,经热处理达到不同的晶粒度。根据厚度方向的晶粒度,将试验所得图表分为在多晶区和单晶区。在多晶区,随着晶粒尺度的逐渐减小,屈服应力相应增大,即晶粒度增强效应或Hall-Perch效应。试验结果与晶粒度保持不变而厚度变化的单轴拉伸试验规律相同,可见,改变板厚和晶粒度的效果相同:随着试样厚度/晶粒度比率的增大,屈服强度逐渐增大。这也提示:表面层效应和晶粒度增强效应的本质原因可能一致。在单晶区,当晶粒度为试样厚度或超过试样厚度时,可观察到两个现象:①随着晶粒度的增大,试验结果的重复性越来越小;②随着晶粒尺度的增大,屈服强度和弯曲平均载荷相应增大。这是由于随着晶粒尺度增大,变形区晶粒数量减少,单个晶粒的变形位相不再一致,变得更为复杂,造成局部变形力的较大变化,当然这也是平均弯曲力增大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出,变形力的变化趋势与晶粒的位相相关。

T.A.Kals等的CuZn15薄板弯曲试验表明:在晶粒度较小的多晶区,弯曲力随着试样几何比例系数的减小而逐渐减小,但当试样板厚与单晶尺度相近或比晶粒尺度小时,则表现相反,弯曲力随着试样几何比例系数的减小而呈增大的趋势。在同组试验中发现,微尺度效应不仅表现在弯曲力的变化趋势上,在几何效应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当晶粒尺度固定时,随着几何比例系数λ从1到0.1逐渐减小,回弹角度也以5°的阶距逐渐减小。这与屈服应力的减小有关,随着几何比例系数的减小,变形区晶体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转变更为容易和顺利。

U.Engel等在薄板弯曲可视塑性试验中,采用10μm晶粒度的细晶试样和70μm晶粒度的粗晶试样,试样厚度为0.5mm,保持不变。在细晶试样微弯曲应变分布图中,显示了典型的弯曲过程应变分布情况,外层材料受拉,内层受压,中间不变形;而在粗晶试样微弯曲应变分布图中,应变分布就不再像细晶试样一样规则:这可能是由于晶粒的结晶位相不同所致。当变形区的粗晶数目较多时,这种粗晶位相更容易屈服,从而弯曲力降低。而当板厚方向只有一个晶粒时,晶粒的变形将屈服于工具的形状,位相几乎不再有影响,从而导致弯曲力的增大。(www.xing528.com)

M.Geiger等的CuNi18Zn20薄板弯曲试验表明:在比例系数0.5~1的范围内,试验所得最大弯曲力,比计算所得数值小30%~40%。这是因为弯曲时的流动应力,比拉伸时的流动应力小30%的缘故。但当比例系数进一步减小时,试验与公式所得数据的差距也进一步增大。当比例系数为0.1时,试验最大弯曲力比计算弯曲力小65%多。这可能因为在弯曲时,外层表面的晶粒变形程度最大。

此外,在J.S.Stolken等的退火镍箔弯曲试验中,晶粒尺度大于镍箔厚度,结果表明:当镍箔的厚度从100μm减至12.5μm时,无量纲的弯曲硬化显著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