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队伍及主要成果简析

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队伍及主要成果简析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七五”计划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加大了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了“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项目,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针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分三大课题十个专题开展了跨部门跨行业的近5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

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队伍及主要成果简析

我国从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科技队伍非常庞大,设置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有从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师生,建筑水利水电、交通冶金化工等行业的研究院所都有专门从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科技人员。水利水电交通行业的结构混凝土所处的环境一般较其他行业严酷,从事耐久性研究较早,其中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为代表,均有一支长期从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稳定的科技队伍。

我国交通部是最早支持开展港口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部门,于20世纪50年代就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开展耐腐蚀、耐冻融科学研究,并以此成果为依据,于60年代就主持制定了交通部第一个突出密实耐久性的《港工混凝土技术规范》。之后,一直陆续支持开展相关耐久性研究。交通部于80年代下达的“七五”通达计划项目“新型港工耐久硅粉混凝土的研究”,研究成果第一次在我国连云港码头结构中得到成功应用。90年代中,又组织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港口水工建筑物耐久性研究”,该项目分五大专题,就耐久性调查、氯离子渗透规律及钢筋锈蚀评估技术、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涂层防护技术、电化学脱盐成套技术等,对新建和已建海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提出了较全面解决的若干成套技术。水利电力部门自60年代起,也不断列项支持开展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自“六五”至“九五”攻关计划,均列有相关耐久性研究的项目,如支持研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物水泥砂浆,很好地解决了与防渗、防腐、防冻、耐磨等耐久性相关的建筑物护面技术;“七五”攻关项目“高强抗磨蚀硅粉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成功研制了可取代高分子材料的护面硅粉混凝土,并开发出新型水工抗磨蚀NSF 剂产品,在国内水工泄水建筑物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研发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较好解决了水工水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八五”攻关项目“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研究”,成果促进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抗裂耐久性的提高;“九五”攻关项目“碾压混凝土材料特性和耐久性研究”,对高水头作用下的碾压混凝土渗透与溶蚀耐久性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为我国建设200m 级碾压混凝土高坝的有关耐久性问题论证发挥了重大作用。(www.xing528.com)

从“七五”计划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加大了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三峡大坝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联合资助了几个重大项目,如“三峡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研究”,就三峡大坝采用的水泥等原材料性能与耐久性的关系,大坝高掺粉煤灰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大坝泄水建筑物抗磨蚀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破坏机理、大坝灌浆材料及其耐久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为三峡大坝耐久性有关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不定期陆续资助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的相似性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设计”、“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和失效机理研究”、“高性能建筑材料制备及失效机理研究”等重点或面上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了“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项目,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针对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如碱-集料反应、冻融、钢筋锈蚀、硫酸盐侵蚀、裂缝等),分三大课题十个专题开展了跨部门跨行业的近5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十五”期间,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工作再次得到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设立了“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大量新成果,项目的部分研究论文已汇编成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