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地震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的区域称为地震区;许多大地震群集的狭长地带,称为地震带。图1.10中国地震带示意图有些地震区在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逐渐增强,在大震临近发生时,中、小地震又出现暂时的平静。地震时间序列的一般特点是,在一定地区内,地震活动具有起伏性和周期性,即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图1.11长江中下游—黄海地震带破坏性地震序列M~t 图 研究地震活动性主要是靠经验积累等统计方法。

地震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地震活动性是指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地震活动性,主要是根据地震观测系统测定的(或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和频度、强度(震级或震中烈度)等基本参数,研究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描述地震的地理分布和分析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后来人们为了寻找大地震的前兆,也着重分析研究大地震前后的各种地震活动图像。

表示地震活动地理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强度标示在图上,这种平面图称为震中分布图。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地区地震活动相当强烈,而在另一些地区,地震活动很弱。文前彩色插图给出了公元前780~2005 年5 级以上震级的中国地震震中分布。从震中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大地震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发生。

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的区域称为地震区;许多大地震群集的狭长地带,称为地震带。地震区、带划分反映了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全世界的地震分布,主要分两大地震带(图1.6)。

1.太平洋地震带

此带东起北美洲阿拉斯加,沿加拿大、美国西海岸直到秘鲁、智利。西面北起阿拉斯加西南,沿阿留申群岛,经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我国台湾往南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西兰。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震带。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这个地震带的震源较深,都在地幔内。同时,这一带又是火山活动十分集中的地区。

2.中亚—地中海地震带

此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岛,经地中海、希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通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这一地震带的震源较浅,多在地壳内。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按照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在编制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时,将中国的地震区、带划分为6 个地震区、4 个地震亚区、23 个地震带,具体区、带名称见表1.1 和图1.10。

表1.1 中国地震区、带的划分与地震次数统计(www.xing528.com)

注 表中加括号数据系编者所加,括号后系原有数据,似有误。

图1.10 中国地震带示意图

有些地震区在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逐渐增强,在大震临近发生时,中、小地震又出现暂时的平静。因此所谓的密集—平静现象被认为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示大震前后地震时间序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绘制M~t 图,即在时间轴上按照各次地震的发震时刻t 画出一系列竖线,用竖线的高度表示震级M 的大小,图1.11 表示长江中下游—黄海地震带破坏性地震序列M~t 图。地震时间序列的一般特点是,在一定地区内,地震活动具有起伏性和周期性,即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实际上地震活动没有严格的周期性,但一定地区内大地震相隔若干年后有重复发生的现象。

图1.11 长江中下游—黄海地震带破坏性地震序列M~t 图 (Ms≥4级)

研究地震活动性主要是靠经验积累等统计方法。首先根据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等特点,确定性质相同的地震区或带,搜集历史上这一地震区或带内发生的地震次数及相应的震级。一定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发生的大小地震数目是不相同的,较小的地震发生较多。

世界上观测到的最大地震是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震级为8.6 级。国外1960 年以来大于7.0 级的地震见附表1,国内1950 年以来发生的大于6.5 级的地震见附表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