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中的射线探测器

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中的射线探测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中应用的射线探测器主要是:图像增强器、线阵列探测器、平板探测器等。图2.2-86是一种线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2-84 平板探测器的外形图图2.2-85 平板探测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2-86 线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

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中的射线探测器

1.射线探测器的材料与性能

射线探测器采用的将射线转换为信号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荧光物质、闪烁晶体半导体材料。荧光物质和闪烁晶体一般统称为闪烁体或荧光体。

荧光物质和闪烁晶体将射线直接转换为荧光(可见光)。常用的荧光物质是硫化锌镉、硫氧化钆、溴氧化镧和硫化锌等,它们的基本特性见表2.2-39。常用的闪烁晶体是碘化钠、碘化铯、锗酸铋、钨酸钙和钨酸镉等,它们的基本特性见表2.2-40。图2.2-76是部分荧光屏材料的发射光谱特性。

半导体材料利用PN结将射线转换为电荷,常使用的对X射线敏感的光电导材料是三硫化二锑、碲化锌镉、硒化镉、氧化铅、硫化镉等,它们的主要特性见表2.2-41。

表2.2-39 常用荧光物质的主要特性

978-7-111-35953-1-Part02-155.jpg

表2.2-40 常用闪烁晶体的主要特性

978-7-111-35953-1-Part02-156.jpg

①碘化钠转换X射线为光的效率约为15%,其他材料数据以其为100%。

②信号衰减到最大强度的37%所需要的时间。

978-7-111-35953-1-Part02-157.jpg

图2.2-76 部分荧光屏材料的发射光谱特性

P-11-ZnS(Ag)P-20-ZnCdS(Ag)P-31-ZnS(Cu)

表2.2-41 光导材料的主要特性

978-7-111-35953-1-Part02-158.jpg

①光照后,信号出现所需要时间。

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射线探测器。目前,在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中应用的射线探测器主要是:图像增强器、线阵列探测器、平板探测器等。

2.射线探测器材料的射线转换过程

(1)闪烁体在辐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的物质称为闪烁体。闪烁体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闪烁体和有机闪烁体两大类。闪烁体将射线转换为荧光辐射的过程是一种光致发光过程。

无机闪烁体的发光机制由晶格的能量状态决定。电子在晶格中具有离散的能带。在价带,电子被束缚在晶格内;在导带,电子可以在晶体内自由运动;价带和导带之间为禁带,对纯晶体禁带不允许存在电子。在晶体内掺入杂质,即激活剂,则可改变纯晶体的能级结构,也就是在禁带中产生了一些杂质能级。

入射到晶体的射线所损失的能量,可激发激活剂,使其进入激发态。激活剂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释放能量,形成荧光辐射(实际需经历复杂过程)。图2.2-77是无机闪烁体发光过程的示意图。有机闪烁体的发光过程要复杂一些。

978-7-111-35953-1-Part02-159.jpg

图2.2-77 无机闪烁体发光过程的示意图

闪烁体的发光可分为荧光和磷光。荧光是指激发体作用终了后,立即中止的发光现象(无机闪烁体的发光持续时间约为10-6~10-7s,有机闪烁体的发光持续时间约为10-8~10-9s),磷光是指激发体作用停止后,仍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发光现象。

(2)半导体半导体探测器实质是一个介质为半导体的固体电离室,是一个工作在反向偏压的PN结二极管。在PN结内自建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被自建电场收集,结区内无载流子,形成耗尽层。耗尽层即为灵敏层(结区),在反向偏压作用下,耗尽层进一步加大。

当射线入射到半导体时,损失的能量在耗尽层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对。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向两极漂移,在输出回路形成脉冲信号,实现对射线的探测。图2.2-78是利用光伏效应实现射线转换的原理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0.jpg

图2.2-78 光伏探测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3.主要的射线探测器件

(1)图像增强器图2.2-79是图像增强器的外形图,图2.2-80是图像增强器基本结构示意图。图像增强器的基本结构由包括外壳、射线窗口、输入屏、聚焦电极、输出屏。图2.2-81是图像增强管的结构示意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1.jpg

图2.2-79 图像增强器的外形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2.jpg

图2.2-80 图像增强器结构示意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3.jpg

图2.2-81 图像增强管结构示意图

射线窗口由铝板或钛板制作,铝板的厚度一般为0.7~1.2mm。既具有一定的强度,又可以减少对射线的吸收。

输入屏主要由基板、闪烁体和光电(阴极)层构成,其结构如图2.2-82所示。基板为铝板,厚度一般约为0.5mm。闪烁体(输入转换屏)主要采用CsI晶体制作。CsI晶体具有类似光纤的针状结构(见图2.2-83),它可以限制光的漫散射。单个针的直径约为51μm,典型的CsI晶体层厚度为300~450μm。光电(阴极)层为多碱金属(锑与多碱金属的混合物),厚度很小(仅为20nm)。光电(阴极)层的灵敏度会随使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由于增强管内真空度随着时间而降低,也将影响光电(阴极)层的灵敏度,因此无论使用与否,光电(阴极)层的灵敏度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978-7-111-35953-1-Part02-164.jpg(www.xing528.com)

图2.2-82 输入屏结构示意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5.jpg

图2.2-83 CsI针状结构SEM(电子扫描显微)图(右为放大图)

聚焦电极加有25~30kV的高压。

输出屏的直径一般在15~35mm之间,多采用P20[ZnCdS(Ag)]荧光材料,沉积在很薄的铝膜上(200~300nm),荧光物质层厚度一般为4~8μm。P20荧光材料发射光的峰值波长为520~540nm。

图像增强器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下。射线透过工件,穿过图像增强器的窗口入射到输入转换屏上,输入转换屏吸收射线的部分能量,将其能量转换为荧光发射。发射的荧光被光电层接收,并将荧光能量转换为电子发射。发射的电子在聚焦电极的高压作用下被聚焦和加速,高速撞击到输出屏上。输出屏将电子能量转换为荧光发射。在图像增强器中完成的转换过程可概括为

射线→荧光→电子→荧光

图像增强器输出屏上的可见光图像,经光学系统(附加在图像增强器中)由摄像机拾取,将图像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经A/D转换后送入图像处理单元,进行各种图像增强处理,改善图像质量,处理后的图像送入图像显示单元显示。

图像增强器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这种系统的综合性能,表2.2-42给出的是某型号图像增强器典型的主要性能。

表2.2-42 图像增强器的主要性能

978-7-111-35953-1-Part02-166.jpg

(2)半导体探测器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半导体探测器已成为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的重要射线探测器,在分辨力性能上明显优于图像增强器。近年实际应用的半导体探测器,主要是非晶硅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和线阵探测器,也在研究其他材料的探测器,如CZT探测器等。图2.2-84是平板探测器的外形图,图2.2-85是平板探测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2-86是一种线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7.jpg

图2.2-84 平板探测器的外形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8.jpg

图2.2-85 平板探测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978-7-111-35953-1-Part02-169.jpg

图2.2-86 线阵探测器(CMOS)的结构示意图

按照对射线的转换过程,它们可分为两类(见图2.2-87):

978-7-111-35953-1-Part02-170.jpg

图2.2-87 半导体探测器的转换过程

直接转换探测器:将射线能量直接转换为电荷信号。它要求探测器的灵敏层应具有较大的厚度,如对非晶硅需具有20μm以上的厚度。

间接转换探测器:探测器的灵敏层由闪烁体和半导体构成,射线能量首先由闪烁体转换为荧光,再由半导体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电荷信号。这时,PN结本征层只需要较小厚度,如对非晶硅只需要0.5~1.0μm的厚度。

转换过程不同,探测器的结构也不同,图2.2-88是平板探测器的原理图,图2.2-89是线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图。

978-7-111-35953-1-Part02-171.jpg

图2.2-88 平板探测器原理

978-7-111-35953-1-Part02-172.jpg

图2.2-89 线阵探测器工作原理图

目前,典型的平板探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像素尺寸:127μm×127μm。

动态范围:>2000:1。

成像时间(包括数据修正):5s左右。

目前,在工业应用中的线阵探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线阵列尺寸:157~614mm。

像素尺寸:80μm,有报告报道,可以得到更小的像素尺寸。

动态范围:>2000:1。

适用能量:20~450kV。

寿命: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