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度被动跟踪系统干扰机带:侦察、定位、干扰一体化应用

角度被动跟踪系统干扰机带:侦察、定位、干扰一体化应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三位一体化,是指同时具有“侦察、干扰、定位”这三种功能的电子对抗设备。设目标载体进行水平飞行,速度为v0,根据图10.33,得化简得在具有自动角跟踪系统的侦察干扰站中,能够较精确地获得目标的角度数据、角度变化数据、角度变化的时间数据,如果目标的速度已知,就能确定目标的距离,从而可以确定目标的坐标位置,即实现单站无源定位。因此,对星载雷达的干扰机就可以实现“侦察、定位、干扰”的一体化。

角度被动跟踪系统干扰机带:侦察、定位、干扰一体化应用

无源定位电子对抗领域中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名词,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无源定位一般为多站交叉定位或时差定位等。许多侦察干扰设备都具有单站无源定位功能,只不过是定位误差偏大而已。

无源定位在电子对抗领域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敌我双方都不愿先打开雷达暴露自己,进行“无线静默”,而又想知道在自己保护的区域内是否有敌情,这是一个矛盾。那么既不开雷达,而又能确定目标位置,采用无源定位是比较好的一种手段。但以前采用多站交叉定位或时差定位,需要许多设备一起工作,才能确定目标位置。定位比较复杂,定位需要时间长,定位误差比较大,不能较好地满足战术使用要求。

这里讨论的单站无源定位就是用一个地对空干扰站,既能侦察敌机机载雷达的参数,又能干扰它的雷达,同时还能确定它的“位置”。这是一举多得,“三位一体化”的一种电子对抗设备。所谓三位一体化,是指同时具有“侦察、干扰、定位”这三种功能的电子对抗设备。这种设备无疑会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作战效能。

这里主要研究单站无源定位的实施方法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单站无源定位的数学表达模型、单站无源定位的误差、单站无源定位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在的设备实现单站无源定位的情况。

单站无源定位概括起来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通过测量目标信号的幅度和到达角来获得目标的位置;

第二种:通过测量目标信号的照射时间和到达角来获得目标的位置;

第三种:通过测量目标信号的角度和运动速度来获得目标的位置。

通常一个侦察站,能够测量到信号源的载频、方位角、重频、脉冲宽度及脉冲幅度等参数。

(1)第一种方法:按一般的侦察方程,可将侦察接收机收到的信号强度写成

式中 Pa——雷达发射机峰值功率

   Ga——雷达天线增益;

   λ——雷达工作波长;

   R——侦察站与被测雷达站之间的距离;

   G0——侦察站天线增益;

   K——损耗系数。

如果这个侦察站比较先进,测得的雷达参数比较全,通过测得的雷达参数与数据库所存参数对比,就可以获得雷达的型号,从而查出被测雷达的发射机峰值功率和发射天线增益。经过变换,则式(10.28)可写成

将式(10.29)中接收到的功率Pi换算成电压,用检波公式

将式(10.30)代入式(10.29),得

式中 k——检波系数;

   RH——检波器特性负载;

如果被侦察的雷达在数据库中有它的Pa、Ga数据,k、RH为侦察站本身的参数,λ 是测得的参数。

则A 为已知数,代入式(10.31),得

(www.xing528.com)

式中 Vi——侦察接收机输出的信号幅度。

由式(10.32)可知,测得信号幅度就可测得目标的距离。但是,侦察站接收到信号的幅度是距离的函数,也是雷达发射天线和侦察天线的函数,考虑到这些因数,可把式(10.29)写成

由式(10.33)可知,信号幅度随着雷达天线和侦察天线照射点的不同而变化,信号的大小不能完全表示距离的远近。因此,用这种方法测距离时,误差很大。另外,用这种方法测距离,要求接收机的线性动态范围较大,在设备上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2)第二种方法:通过测照射时间,达到测距的目的,根据电子战侦察的经验公式,可把式(10.29)写成

化简得

式中 θ——雷达天线对侦察天线的照射角范围;

   K1——侦察天线的副瓣系数。

若雷达的旋转周期为T,雷达天线的转动范围为θF,雷达的照射时间为Tx,按线性关系,得

将式(10.34)代入式(10.35),化简得

同样,侦察站通过测得的雷达参数,在数据库中查得雷达型号,再得到Pa、Ga数据和T、θ0.5、θF等数据。

将式(10.37)代入式(10.36),化简得

按照式(10.38),B 对具体的雷达有具体常数,因此,通过测得的目标照射时间就可得到目标的距离。这种测距离的方法同样有天线副瓣的影响,而使测距误差增大。不过这种方法对侦察接收机的线性动态范围要求不严,所以通过记录照射时间而达到测距的方法,还有些可取之处。

(3)第三种方法:通过测目标速度和角度的变化来获得目标的距离。如图10.33 所示,设目标在Δt0时间内做线性等速运动。

图10.33 目标坐标参考图

B—目标位置;A—目标的投影;D—目标经过Δt0时间内,由B 点移动到D 点;C—目标在D 点的投影点;O—侦察站的位置;α1—目标在投影点A 时的方位角;α2—目标在投影点C 时的方位角;β1—目标在B 点时的仰角;β2—目标在D 点时的仰角;h—目标的高度。

若t1时刻目标在B 点,投影点为A 点,对应的方位角为α1,仰角为β1。若t2时刻目标在D 点,投影点为C 点,对应的方位角为α2,仰角为β2。设目标载体进行水平飞行,速度为v0,根据图10.33,得

化简得

在具有自动角跟踪系统的侦察干扰站中,能够较精确地获得目标的角度数据、角度变化数据、角度变化的时间数据,如果目标的速度已知,就能确定目标的距离,从而可以确定目标的坐标位置,即实现单站无源定位。

目标的角速度v0如何获得,这是需要专门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假设v0可通过多种手段而获得。根据式 (10.43),可以求得目标的距离。此定位方法适用于对星载雷达的无源定位。因为卫星的速度一般是已知数,只要侦察站的角度被动跟踪系统能得到它的仰角β1、β2,方位角α1、α2及测角的时间差t0,卫星速度v0已知,就可以算出被跟踪的卫星与侦察站的距离。因此,对星载雷达的干扰机就可以实现“侦察、定位、干扰”的一体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