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53-1979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53-1979年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帕森斯公司开始数控机床的研究。1956年,联邦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分别研制出数控机床。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其特点是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数量的发展。1974年,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研制成功,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53-1979年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帕森斯公司开始数控机床的研究。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吉丁斯·路易斯公司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升降台铣床,开创了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历史

1956年,联邦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分别研制出数控机床。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相继进入数控机床商品化试生产阶段。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在航空工业等少数有特殊需要的部门用来加工复杂型面零件。

1959年,晶体管元件印制电路板的问世,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体积缩小,成本有所下降;1960年以后,较为简单和经济的点位控制数控钻床和直线控制数控铣床得到较快发展,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各部门逐步得以推广。(www.xing528.com)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其特点是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数量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DNC),又称群控系统;以及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CNC系统)。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储器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MNC)研制成功,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第五代与第三代相比,数控装置的功能扩大了一倍,而体积则缩小为原来的1/20,价格降低了3/4,可靠性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同时,数控机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从而给数控机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产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