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49-1976年:象山图书馆志起步探索阶段

1949-1976年:象山图书馆志起步探索阶段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象山解放后,象山县人民政府接管象山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文化馆,并附设图书室。195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把大量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及时送到农村。

1949-1976年:象山图书馆志起步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在对旧社会的图书馆进行接管和改造后,象山县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学校图书馆,建立工会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强化科技服务水平,开展馆际协调与协作,进而开创了象山县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象山解放后,象山县人民政府接管象山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县人民文化馆,并附设图书室。1952年,再改称县文化馆,分别设立图书阅览室、外借室。随之,各镇乡文化站相继建立,附设图书室。1954年6月和1955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厂矿、工地、企业中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和《关于进一步开展厂矿、工地、企业中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政府文化部门所属公共图书馆和有条件的文化馆图书室,应当协助工会建立工会系统的图书阅览机构,并在业务上予以辅导。为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象山县切实加强厂矿、工地、企业图书馆(室)建设,至1958年已有工人俱乐部260个、图书室150个、民办文化站3个。

象山农村图书室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5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把大量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及时送到农村。是年2月,文化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简称“青年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决定“建立农村图书室”。象山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使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至1958年,农村图书室迅猛发展,达到150个,农村流动站有12个。各镇村还设立无人管理“还书箱”,方便群众阅读。

1958年起,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国家整体文化发展急躁冒进,象山县图书馆事业进入曲折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图书被列为“封、资、修”毒草,学校、单位图书馆(室)关闭,全县图书馆事业发展严重受阻。(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象山县图书馆事业以文化馆附属机构开展阅览、流通服务为主,规模较小,馆舍条件较差,藏书量少,读者服务、内容单一,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图书管理以闭架为主,但也为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