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嘉图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③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的是政府只征收一次性的人头税,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税赋是针对某些经济行为征收的,这样征税一般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变化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此外,还有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中暗含的充分信息、充分理性以及完全的资本市场等假设的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了检验,结果中有支持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也有显示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1817)在其著作中曾写过这样的话:“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的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绩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3]这段论述表明,政府无论是用一次性征税或是用发行债券方式来筹集资金,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无差别的,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虽然不用现在征税,但将来债券还本付息还是会落到纳税人的头上,债券融资不过是税收的延期征收而已。李嘉图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要成立,暗含着一个条件即人的寿命是无期限的,这样债券持有人才不会因为寿命问题而逃避将来的税收。但现实并非这样,人的寿命并不是无限的,如果有人在债券到期前去世则此人享受到了政府举债带来的好处而无需承担偿还责任,这样,李嘉图等价就不成立了。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巴罗(1974)发展了利他主义的假说,弥补了原先李嘉图等价问题逻辑上的这个不足之处。巴罗认为一个具有利他主义动机的消费者不仅只关心自身的消费行为,还会关心子孙后代的消费情况,即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不仅从自身消费行为中获得效用,而且还会从自己子孙后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这样一来,由他自己还是自己的后代承担债券融资的税收负担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债券本息会被他传给自己的后代以偿还将来债务到期时候发生的税收增加,这样一来,李嘉图等价定理就会继续成立。

李嘉图等价定理如果成立,则意味着政府是用举债方式还是征税方式来筹集建设资金对社会消费投资水平的影响是无差别的,在现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社会消费需求的大小对整个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消费需求的大小又取决于同期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财富总量的水平。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则消费者将非常清楚现在的债务与将来的税赋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将手中的债券当作自己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水平。因此无论是征税或是举债,社会消费总需求不会发生变化,国民收入也不变,政府实施的政策特别是赤字扩张的财政政策没有效果。反之,如果消费者不清楚现在的债券与将来的税赋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虽然知晓但出于某些原因而并不在意,则消费者手中的债券将被或部分被当作自身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自身的消费水平,这样社会总需求水平会上升,国民收入增加,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赤字政策这时有效果。(www.xing528.com)

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难以成立,因为其理论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假设条件要求消费者是利他主义的,而且留给后代的财富不为负值,现实中并不总是这样,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即使是利他的也有可能留给后代债务。②李嘉图等价定理没有考虑举债过程中产生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债券持有人可以获得利息,而最终债券的还本付息要通过对所有人的征税来偿还,这样实际上是将一部分资源转给了债券持有人即举债使债券持有人获利而使得非持有人受损。③李嘉图等价定理假设的是政府只征收一次性的人头税,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税赋是针对某些经济行为征收的,这样征税一般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变化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此外,还有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中暗含的充分信息、充分理性以及完全的资本市场等假设的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了检验,结果中有支持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也有显示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