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牧诗作《泊秦淮》中的商女形象揭示何等国家命运

杜牧诗作《泊秦淮》中的商女形象揭示何等国家命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擅长咏史,借古讽今,借史抒怀。我有理由推测杜牧是愉悦的、欢喜的。歌女无罪,歌女无错。杜牧含蓄,杜牧气愤,同时又能节制感情,含蓄表达。诗人质问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矛头指向达官显贵,指向最高统治者,用意非常明显。等等,如此一来,“商女不知亡国恨”也就超越了杜牧本意,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杜牧诗作《泊秦淮》中的商女形象揭示何等国家命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咏史,贵在含蓄,说东道西,言此意彼,忌讳直抒胸臆,议论无余。诗歌既要给人优美的视觉感受,恬淡的心灵感触,又要抵达深刻,触及实质,给人留下警醒,留下回味。杜牧擅长咏史,借古讽今,借史抒怀。一支断戟可以引发历史幽思,一缕春风可以吹开尘封心灵。一江烟波可以折射生活风尚,一支小曲可以反映深远忧虑。

诗人泛舟秦淮河,泊船靠岸,不去欣赏华灯初上,笙歌艳舞,不去酒楼欢歌痛饮,醉生梦死,而是流连光影,沉思历史,观照现实,忧虑国运,针砭时弊,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担当精神和博大情怀。波光粼粼的河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如梦如幻,似静似动。流水潺潺的沙滩,笼罩着淡淡的月光,如霜如雪,闪闪烁烁。夜色柔美,光影迷离,境界清幽,情调雅致。诗人置身其中,当然感到舒心惬意。读者品读诗句,自然也会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里是秦淮河,岸边有酒家。船只距离酒家应该不远,如果诗人有心,如果诗人感兴趣,是可以去小饮几杯,听个曲儿的。可是,我们不知道诗人心中感触如何。仅仅是欣赏轻盈飘逸的美景,还是透过夜色觉察到一些什么?仅仅是泛舟散心,纯然快乐,还是另有寻觅,隐隐作痛?不知道,似乎也不必急于知道。我们只觉得夜色美好,意境迷人。也许这就够了,读着诗句,能够激发联想,进入意境,并感到舒畅、愉悦,这也是诗人的目的之一吧。(www.xing528.com)

往浅处想。月挂高天,银辉四射,天地空明;秦淮起雾,若有若无,亦虚亦实;清风不起,江面平静,波光粼粼。景色何等清丽,何等幽雅,何等静谧。杜牧陶醉,我们也陶醉。有人读诗寻章摘句,片面曲解,固然不妥。可是,大凡妙语,除了传达诗人特定情境意韵之外,也有相对独立的含义,甚至可以超越诗歌文本,超越传统理解,而生发出新颖不凡的含意。

笔者以前喜欢杜牧这首诗,主要也是被开头第一句深深吸引,被美妙的画面,空灵的笔调和朦胧的意趣所吸引,至于诗人的心境如何,反倒不去观照了。喜欢柔美,喜欢朦胧,喜欢空明,喜欢蕴蓄诗中的轻快感受。跟着感觉走,八九不离十。相信诗歌极致也许是一种感觉的传达。我有理由推测杜牧是愉悦的、欢喜的。不为别的,就为今晚秦淮河的美丽夜景

可是,隔岸的歌声打破了诗人的美好想象和愉悦心情。他听到了什么曲调?原来对岸酒楼,有人在喝酒,歌舞伴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派奢华,一派颓靡。诗人总感觉不舒服,心里想起了什么。歌女演唱《后庭花》曲目,这是当年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靡靡之音,腐化堕落,早已葬送了一个朝廷,一个国家。如今,又有人在唱,又有人在欣赏。重复当年的生活,沿袭当年的风习,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念国事,不恤民生,这不很快就会使国家走上灭亡的老路吗?诗人听不下去了,心中感到愤怒、忧虑,为这个国家安危而担心,为这些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而愤怒。他想愤怒呐喊,他想犀利批判,可是,世风如此,权贵当道,他只能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责怪那个承欢卖笑、搔首弄姿的歌女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她出身底层,身份低微,歌舞维生,受尽屈辱,不但得不到同情和理解,反而还要用道德大棒狠狠打击她,千不该万不该啊!国家兴亡,当政者谋之,权贵者负责,怎么能加罪一个普通歌女呢?红颜祸水向来就是统治者嫁祸于人的托词,也是统治者自己懦弱无能的表现,是男人主宰社会,欺凌侮辱女性的体现。诗人责问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际上是指责那些腐化堕落、贪图享乐的达官显贵,骂他们不知亡国将至,不知国事维艰,不念民生艰苦,不思励精图治,罪该万死,罪有应得啊!歌女无罪,歌女无错。歌女一笔,实乃虚晃一枪,声东击西而已。杜牧含蓄,杜牧气愤,同时又能节制感情,含蓄表达。曲笔苦心,实在高明

诗人质问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矛头指向达官显贵,指向最高统治者,用意非常明显。但是,表面一问却也引人深思,惹人联想。商女可以泛化,代指一般歌舞女子,也泛指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人们。诗意也随之演变,并非遭遇亡国之危才可以言说,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均可对号入座,比类理解。比如玩物丧志,处境危急,缺乏警惕,麻痹大意,仍然沉迷享乐,不知改进,不知悔悟。等等,如此一来,“商女不知亡国恨”也就超越了杜牧本意,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或许这才是诗句千古流传,引人共鸣的原因吧。任何诗歌,创作之时属于诗人,成品之后,则具有普遍社会意义,读者和作者,时代和历史一同演绎,一同生发,赋予诗歌丰富的可能性。可能意味着新颖,意味着创造,意味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