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赏读刘桢《赠从弟(其二)》:松柏有本性

赏读刘桢《赠从弟(其二)》:松柏有本性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看标题《赠从弟》,这是一首赠别诗,抒情言志,激励堂弟,兄弟共勉,情深谊长。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前者表示时态,严寒冰霜,侵袭松柏,凄凄惨惨,威力不减;后者表示状态,四季轮回,躯干挺直,枝叶繁茂,常年不凋。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两问兼用,突出结论“松柏有本性”。诗歌以“赠从弟”为题,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赏读刘桢《赠从弟(其二)》: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看标题《赠从弟》,这是一首赠别诗,抒情言志,激励堂弟,兄弟共勉,情深谊长。共勉什么呢?当然是志趣相投,意气相通,同情同理,共生共鸣。看内容,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句句写松柏,字字赞精神。我们读懂了松柏的风姿、意态与品格,也就读懂了东汉诗人刘桢与他的堂弟,也就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www.xing528.com)

开头两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写青松之傲岸高洁,动人情思;写秋风之凛冽肃杀,凄寒逼人。“亭亭”言青松之修长挺直,衬之以“山上”,高高在上,傲岸不屈,风姿天成,引人注目。“瑟瑟”绘秋风之萧萧有声,寒凉刺骨,衬之以“谷中”,更其响亮,更其寒冷,扫荡山谷,呼啸山巅。诗歌以“谷中”映衬“山上”,山谷风大,山上更猛;诗歌以狂风反衬松柏,狂风肆虐天地,松柏咬定青山,岿然不动,更加凸显松柏孤傲伟岸的伟大形象。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是描写松柏的外在风采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是凸显松柏的内在性格。“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诗句叠用“一何”,强化冲突,突出情感。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一“盛”一“劲”,冲突激烈,对比鲜明。风声越是猛烈,松枝越是劲健,不怕狂吹狂打,不怕吼声震慑,坚强不屈,坚贞不移。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讴歌、赞美之情。

如果说诗歌前面四句是写一秋之松柏的话,那么诗歌五、六两句则是过渡到一年、常年之松柏。“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躯干终年端端正正。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冰霜凄惨,由松枝刚劲而拓宽为四季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同时,环境之严酷又有力反衬出松树之坚强。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不可忽略两个词语“正”“常”。前者表示时态,严寒冰霜,侵袭松柏,凄凄惨惨,威力不减;后者表示状态,四季轮回,躯干挺直,枝叶繁茂,常年不凋。不管是冰霜严寒的秋冬,还是四季轮回的常年,松柏历经严寒而不凋,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这是古代文人盛赞松柏的原因所在。

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妙用反问兼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强调语意,暗含答案;设问引人深思,突出答案。两问兼用,突出结论“松柏有本性”。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全诗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三次对比,层层深入,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牵引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诗歌以“赠从弟”为题,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意相通。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君子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赠诗堂弟,其实是送给他一株松柏,送给他松柏一样的人格操守,这也是自己人生追求的流露。兄弟之间,以志趣相激发,以节操相砥砺,以精神相激荡,这或许就是这首诗最深刻、最雅正的思想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