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楚文化圈:构筑文化产业增长极的顶层设计

荆楚文化圈:构筑文化产业增长极的顶层设计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我们认为,荆楚文化圈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发展,坚持“一圈两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建设”的思路。因此,荆楚文化圈的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再次,创建两个增长极之间的竞合机制。

荆楚文化圈:构筑文化产业增长极的顶层设计

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首先要有一个统筹规划。从过去的文化建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表现出一家独大的特征。在全国的很多省份,往往有两个实力较强的城市,形成“两核”,或者“单核”加上几个副核心城市。而湖北省的城市实力基本上表现为“单核”格局。其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以武汉市为核心来规划的,体现出“同心圆环状带”[18]的特点。但是这种战略规划有一定的局限,“由于武汉单极独大,周边城市发展与武汉存在较大落差,在这个结构中,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扩散效应,而不是扩散—集聚的双向效应。”[19]由于这一“单核”发展模式难以顾及到荆楚区域的差异性,使整个文化产业建设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如果过分强调武汉这一个文化产业增长极,其辐射力难以达到西部边远地区,容易造成增长极的“孤岛效应”[20]。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同时,协调组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个战略部署为今后的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此,我们认为,荆楚文化圈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发展,坚持“一圈两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建设”的思路。首先,在荆楚文化圈的建设中,注重整个文化圈的协同发展,将文化圈分为两个文化区域增长极,即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其次,增长极不能呈现割裂状态,而是用文化理念、公共交通、经济技术和共同利益等“轴线”将不同的文化因子连接起来,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增长极,将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成功经验用于推动其他区域的文化产业,以网络结构为目标建构荆楚文化圈。之所以设立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增长极的极化现象[21]。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区域主要是指“1+8”城市圈中的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9个城市构成的文化圈域;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区域主要是指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文化圈域。根据文化圈理论,文化圈的核心与边缘相互作用。因此,荆楚文化圈的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重视发挥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核心作用,促进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文化互动,提高文化发展的活力。(www.xing528.com)

如何处理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的关系是荆楚文化圈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今后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建立两个增长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文化互动。实行一体化管理,如维权一体化、信用一体化、监管一体化、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等等。其次,在文化产业化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与资本进入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中,参与文化企业的整合、改组与重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连接两个增长极的文化产业集团,促进荆楚文化圈文化企业向国际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再次,创建两个增长极之间的竞合机制。荆楚文化圈的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文化资源不能受到区域限制,要展开深度合作,在区域交通条件、科学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招商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互通、资质互认、知识共享、劳动力相互流动等深度合作,实现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经济联动与利益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