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建设: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的增长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的增长保障体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增长极需要借助政策法规、财政、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等保障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根据荆楚文化圈文化因子属性的不同,应该制订不同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与管理。再次建立荆楚文化圈建设的激励、奖惩机制。总之,多种措施并举,是今后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制度建设: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的增长保障体系

培育荆楚文化文化产业增长极需要借助政策法规、财政、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等保障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荆楚文化圈的文化发展能否取得预期成效,政府的政策引导起到关键的作用。建设好荆楚文化圈,在政策体系的制订上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根据荆楚文化圈文化因子属性的不同,应该制订不同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与管理。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根据不同性质的文化制订相应的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可以将荆楚文化圈内的文化分为公共文化和经营文化,制订政策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将文化政策分为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和经营文化政策体系,前者的主要目标是发挥文化的社会公益作用,后者则重在推动文化的经济功能。目前,荆楚文化圈公共文化政策体系相对比较完备,亟待加强的政策是,建立荆楚文化圈公共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提高公共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考核、公共文化发展活力等作为制订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目前,荆楚文化圈在经营文化政策体系建设上亟待加强,包括如何促进荆楚文化圈的协同发展、文化产业组织改革政策、文化产业进入管制、文化产品的价格管制、文化企业竞争秩序与垄断行为管制等,均需要在政策上有新的导向。除此之外,在制订文化政策时,要注意协调公共文化与经营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文化政策不协调的现象。二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既要为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又要为增长极之外的区域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体现区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均衡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建设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合理配置财政资源,积极激励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创新动力,为建设荆楚文化圈增添活力。对偏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支持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企业的联系,促进荆楚文化“走出去”,扩大荆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文化产业竞争秩序的管理与协调,避免竞争失序,保障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荆楚文化圈的建设不能靠运动式管理来推动,要建立荆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并且逐步完善荆楚文化建设的监督考核机制。各级文化机构实行文化建设的责任制,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掣肘。首先,要制订严格的文化建设绩效评估办法,将文化建设工作与相关部门工作绩效挂钩,积极督促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公益性文化机构和营利性文化企业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办法,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保障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使荆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荆楚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建立文化建设的多重监督机制。荆楚文化圈建设是荆楚地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群众拥有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荆楚文化圈建设与监督工作,保障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知情权和检举权,使荆楚文化圈的建设成为群众乐于关心的事情。除了群众的监督之外,还要在文化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督促文化圈的发展与建设。另外,将荆楚文化圈建设同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顺利推动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再次建立荆楚文化圈建设的激励、奖惩机制。对于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对于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不过关、不负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总之,多种措施并举,是今后荆楚文化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注释】

[1]吴良镛:《总结历史,力解困境,再创辉煌》[M].《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348页。

[2]张进、梁婷:《李鸿忠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四个意识”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N],《湖北日报》,2013年9月19日。

[3]传统人文区位学派的芝加哥学派学者伯杰斯(Ernest W.Burgdss)提出了城市同心圆环状带模型,假定中心商业区的存在,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更远一点的外围,则是由城市中心区衰落而造成的环状过渡带。参见: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68页。

[4]傅才武、邹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5]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其他城市与母城相隔较远,往往被称为“飞地”,城市资源集聚力弱、依托度低,容易形成一家独大,其余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难以从增长极获得辐射力,孤岛效应十分明显。

[6]Ed.Benjam in Higginsand Donald J.Savioie,Regional Econnmic Development[M].Llondon.1988.92—93.

[7]Boudeville J—R.Problems of Regional Ecomomic Planning[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转引自:李仁贵:《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1988年第9期。

[8]增长极的极化现象是指,增长极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9]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增长问题研究——基于对地级城市定位与发展问题的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版,第231页。

[10]蔡武:《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命题不科学》[OL].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12/11/c_12869010.htm(www.xing528.com)

[11]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计划与扩散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12]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实现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相协调的竞争格局。Clark,J.M.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0,30(2):241—256.

[13]王浩捷、李维:《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4]胡惠林、王婧:《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

[15][美]L·A·怀特著、沈原译:《文化的科学——人类和文明的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354页。

[16]聂艳梅:《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现状与创作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7]Ed.Benjam in Higginsand Donald J.Savioie,Regional Econnmic Development[M].Llondon.1988:92—93.

[18]传统人文区位学派的芝加哥学派学者伯杰斯(Ernest W.Burgdss)提出了城市同心圆环状带模型,假定中心商业区的存在,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更远一点的外围,则是由城市中心区衰落而造成的环状过渡带。参见: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68.

[19]傅才武、邹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其他城市与母城相隔较远,往往被称为“飞地”,城市资源集聚力弱、依托度低,容易形成一家独大,其余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难以从增长极获得辐射力,孤岛效应十分明显。

[21]增长极的极化现象是指,增长极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22]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宣言〉——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23]文化丛主要是指那些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文化特质。单个文化特质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有与更多的文化特质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组成文化丛,这样才具有其意义。文化丛往往与人的某些特定活动有关,由许多文化质点(文化因子,或者文化特质)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而成,并且经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