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教毫无意义,无人乐于改变

说教毫无意义,无人乐于改变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错误大小,没人喜欢承认这点。李捷是一位单亲妈妈,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女儿多多,请来保姆孙芳帮忙照看。孙芳因为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她看上去木讷寡言,当她怯生生地想对李捷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李捷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她。孙芳的女儿因病早夭,同为女性和母亲,李捷几乎没有同情,更多的是冷冰冰的不屑。说教仅仅是单方面的灌输和压制,负面情绪通常都是因为强行说教而引起的。

说教毫无意义,无人乐于改变

试图说服一个人的时候,许多人会习惯性地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沟通方式——我把自己了解的所有知识都讲解给你,我把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呈现给你,我把所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方法都告诉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沟通通常是充满诚意的,但是对方却往往不乐意“买账”。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有三种没用的教育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讲道理。

为什么讲道理会没用呢?这需要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讲道理。从心智层面来讲,讲道理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语影响他人,以改变他人的观点、看法等,它本质上暗含的意思是对对方的一种否定。所以,无论你的道理有多么高明,不管你的语气有多么客气,这都是对他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指责。

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不对呢?无论错误大小,没人喜欢承认这点。

比如,当你提出自己的一个工作想法时,有人张口就罗列出各种道理。此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即使你表面不会有什么异样表现,但是心情肯定不好,甚至会产生抗拒的念头。因为对方的一番言辞直接否定了你的立场与观点,你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从而引发沮丧、反感、抵触等情绪。

妈妈责问孩子:“告诉过你这个很危险,不要碰,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丈夫责怪妻子:“别抱怨了,不就是带个孩子吗?你每天能有多累?”

妻子责备丈夫:“这日子还怎么过?你整天忙工作,家里什么都不管。”

员工抱怨领导:“我为公司卖力地干活,您却一直看不到,太让我寒心。”

上司不满员工:“心比天高,眼高手低,说的就是你这种人。”

……

我对,意味着别人错——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有道理的时候,才会理直气壮地对人讲道理,这就导致了种种矛盾和冲突。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正确性,妈妈看不到孩子的内心需求,丈夫难以体会妻子的不易,妻子也不能理解丈夫的压力,员工看不懂领导的用心,上司也很难全面了解下属。

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立场,也都有自己固有的认知,你的道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也有可能源自对别人的不理解。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考虑别人的立场和感受,却希望通过讲道理改变别人,这个行为创造出一个无意识的指责情境,对方当然接受不了,结果可想而知。

看过《非暴力沟通》的人应该都知道,沟通中的要素是感受需求。沟通不是改变对方的看法,而是感受对方真正的需求。(www.xing528.com)

电影《找到你》里的李捷,身为律师的她一向精明干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保持着足够的理智和清醒,做起事来有理有据有节,她也习惯将这些方式运用到当事人身上。比如,面对被抛弃的全职妈妈,她会理直气壮地教育对方:“我现在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有一天不像你一样被动。”

李捷是一位单亲妈妈,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女儿多多,请来保姆孙芳帮忙照看。孙芳因为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她看上去木讷寡言,当她怯生生地想对李捷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李捷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她。孙芳的女儿因病早夭,同为女性和母亲,李捷几乎没有同情,更多的是冷冰冰的不屑。

孙芳很擅长照顾孩子,多多与她很亲近,甚至比对李捷还依赖。后来,孙芳一声不响地带着多多离家出走。在警方的配合下,李捷很快找到她们,她以律师的身份对着孙芳说了一大堆道理,那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却被孙芳一再指责“你不配当妈妈”,跟她在指责别人时的理直气壮如出一辙。李捷第一次知道,有些话听起来很清楚,有些道理讲起来很明白,却不一定能被理解。

直到李捷耐心地倾听了孙芳的人生遭遇,“对不起!之前我没有好好了解你,我不知道你这么难!”这一次她没有讲道理,而是对孙芳表示了同情和理解,她理解了孙芳。正是这句话在孙芳封闭的心灵敲开一道裂缝,透进一丝良知的温暖。最后,孙芳把多多还给了李捷。

说教仅仅是单方面的灌输和压制,负面情绪通常都是因为强行说教而引起的。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真正的需求,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平等互动。

例如,天气转凉时,不少父母喜欢嘱咐孩子“多穿点衣服,不然感冒了,又要花钱”,但是孩子是不能理解的,钱是你的,不关他的事,而且他不知道钱很难挣。你不如说“你冷吗?冷就要穿件衣服,感冒了你会很难受的。”这样跟他说话,他就能知道穿衣是为了自己不难受。从“我”到“你”,只是简单转化一下,说服效果完全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依据,有自身固有的对事物的认知,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相较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人们反而更喜欢通过自己的途径去思考!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方的需求,如此对方的感受会更深刻,远远胜于讲道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告,现在的优秀广告不再一味地介绍产品,而是传达使用产品的感觉,比如一款德芙广告:男孩和女孩分别坐在椅子两端,女孩拆开巧克力包装后,严冬顿时变为春暖花开,两人滑到一起。整个广告没有说巧克力多么好吃,只是描述一个情景,却让人忍不住想尝尝这种丝滑。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其本质都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

当需求被满足了,我们通常感到满足、兴奋、愉悦等。

当需求未被满足,我们就会感到沮丧、愤怒、焦虑等。

当你和他人意见不同时,不要总想着如何说服对方,不妨先关注对方的感受,发现对方的需求。少讲道理,多给予爱,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

即使有时真的有必要讲道理,也一定要在双方情绪冷静、心平气和的时候,并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沟通,这样你的语言才能剥掉指责的意味,充满对对方的理解和接纳。当对方的心理需求得到足够的满足,感受到安全、平等,反过来自然就会用豁达和积极的心态接纳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