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色扮演的转变:从独自表演到互动演出

角色扮演的转变:从独自表演到互动演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诵演更注重一个人的独自表演,那在独白剧场的听觉艺术创作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乃是有交流的表演[4]。说到舞台上的交流表演,很多人对独白有误解,认为独白是没有交流对象的。第一种是角色与自己内心的交流表演。独白的人不一定是跟“人” 交流,可以跟道具或虚假的物件交流。如果表演者没有区别是哪一种的交流表演,那他就是没有目标的表演,最终也不可能塑造出相应的人物形象。

角色扮演的转变:从独自表演到互动演出

如果说诵演更注重一个人的独自表演,那在独白剧场的听觉艺术创作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乃是有交流的表演[4]。任何时候,舞台上真实的交流才是表演的生命力,或者说,如果离开对手之间的交流,那表演就会显得特别矫揉造作、虚假、不可信。

说到舞台上的交流表演,很多人对独白有误解,认为独白是没有交流对象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虽然独白不像对白表演那样有“你一句我一句”的话语交流,不过这并不代表独白没有它的交流对象。一般来说,独白的交流表演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角色与自己内心的交流表演。传统戏剧里经常会出现角色对自己内心说出其真实想法的独白——角色将自己的动机、意图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时,人物就自己的精神或道德状态进行思考;有时,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之际被迫大声说出两种心理的限制(两难)。

第二种是与舞台上另外角色的交流表演,但对手没有反应。这是一种悖论的对话,其中只有一个人在说给另一个人听,而另一个人不作答,他也拿不准他是否在听。如《加算机》(The Adding Machine)第一场中,零太太边做家务边跟零先生聊天,她说了很多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但零先生没有回应。

第三种是与想象角色的交流表演。如一些人做了坏事向神明求宽恕,如《哈姆雷特》(Hamlet)中克劳狄斯的忏悔。舞台上虽然只有他一个人,但在演员心里,他其实在与神明交流。(www.xing528.com)

第四种是与观众的交流表演。角色在一旁评价对手言行或表述本人内心活动的台词,戏曲中称之为“打背供”。又如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Henry Ⅴ)开场的序幕,让一个角色解释他的戏剧手法、剧场惯例,并鼓励观众多用想象力配合剧作家和演员,以弥补舞台剧的不足,共同完成一出戏的演出。

第五种是其他对象的交流表演。独白的人不一定是跟“人” 交流,可以跟道具或虚假的物件交流。哈姆雷特说:“回鞘吧,宝剑,且待更恶毒的时机。”这时,他手上的宝剑已成为独白的交流对象。又或者需要有个真正对话的角色,而又非直接对话角色。例如,书信在戏剧中就属于一种十分奇妙特殊的独白对象。[5]

综上所述,独白剧场并不是只有一种表演模式,根据不同的剧本和导演风格,其交流表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表演者没有区别是哪一种的交流表演,那他就是没有目标的表演,最终也不可能塑造出相应的人物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