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争艺术——虚实相间

战争艺术——虚实相间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用诈术挑逗敌军外出,以了解敌军的活动规律。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②,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③。故其战胜不复④,而应形于无穷⑤。我军根据敌情,灵活地采取对敌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便是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所以然来。

战争艺术——虚实相间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

①处:占据。

②佚:安逸。劳:疲惫。

【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从容,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表现出的特点之一,便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致被敌人所调动。他们之所以使敌军自己来,是因为诱之以利;之所以使敌军不敢来,是因为威胁敌人要害之处,使敌有所顾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可以使安逸的敌军变得疲劳;可以使饱食的敌军变得很饥饿;安守不动的敌军,可以使他不得已而出动。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释】

①趋:疾趋救援。

②司命:主宰人的命运。

【译文】

我军出击之处应是敌军无法救援的地方,我军发起奔袭应是出于敌方的意料之外。行军千里而不会劳累,是因为行军在敌军没有设防的地区;我军进攻必能成功,是因为攻打的是敌军防守空虚的区域;我军防守必能坚固,是因为守的是敌军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做到使敌军不知道该如何加强防守;善于防守的人,又能做到使敌人不知该从哪里组织进攻。微妙呀!微妙呀!微妙到敌人竟看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呀!神奇到敌人竟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注释】

①画地而守:在地上画个防守区域,据地而守。

②乖其所之:乖,背离。之,往。乖其所之,把敌军引诱到错误的进攻方向。

【译文】

我军发起进攻,之所以不可抗御,那是因为进攻的是敌军防守空虚的地方;我军撤退之所以不会被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军无法追赶到。所以说,我军想出战,敌军主力即便修筑了高垒深沟,也会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这是因为我军进攻的是敌军必须救援的地方;相反的,如果我军不想出战,哪怕是画了一块地方在那里防守,敌军也不会来进攻,这是因为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注释】

①专:集中兵力。

②约:兵力弱小。

【译文】

所以,要设法使敌军暴露形迹,使我军的行迹隐蔽得无影无踪,这样,我军便可以集中兵力,而敌军却分散兵力防备我。我军集中兵力为一处,敌军分散兵力为十处,这是用十分的力量攻击敌人一分的力量,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优势。既然是以众击寡,那么,我军正面攻击敌军的数量就很少了。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注释】

①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让敌军知道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

②千里而会战:奔赴千里与敌人会战。

【译文】

要做到使敌军不知道我军在哪里进攻他们,这样,敌军就会因为多处设防而分散兵力,因而我军进攻所面临的敌军的兵力便很少。所以说,敌军调兵防御了正面,后面的兵力便会减少;调动兵力防御了后面,前面的兵力便会减少;调动防御了左面,右面的兵力便会减少;调动防御了右面,左面的兵力便会减少;无处不设防,便会无处兵力不减少。兵力少,是因为处处被动地防备别人;兵力多,是因为主动地设法使敌军处处防备自己。所以说,只要能够知道应该进攻什么地方,应该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哪怕是千里奔袭也无所畏惧;相反,如果既不知道该进攻什么地方,又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就会陷入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无法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无法救援前军的被动局面;更何况远隔数十里,近隔数里,又怎能主动自如地运用兵力呢?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

①度:分析、判断。

②奚:何。

③胜可为:胜利是可以努力争取到的。

【译文】

依我的分析,越国的军队数量虽然众多,但对于作战取胜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努力争取到的。敌军虽然众多,但却可以使他没有机会与我军主力交锋。(www.xing528.com)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注释】

①策:策划、筹算。

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激怒、挑逗。理,规律。用诈术挑逗敌军外出,以了解敌军的活动规律。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要通过认真策划、筹算来了解分析敌方计谋的得与失;要通过诈术挑逗来了解敌军活动的规律;要通过示形于敌,来了解敌军所处之地的有利与不利情况;要通过试探性地较量来了解敌军战斗力的强弱。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①错:通“措”,放置、摆放。

②皆知我所以胜之形:形,指作战方法。全句意为都知道我军取得胜利的作战方法。

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形,隐形的东西,指内在的奥妙。全句意为不知道我军所以能够克敌制胜的奥妙。

④复:指作战方法不重复。

⑤应:适应、应对、针对。

【译文】

所以,我军伪装示形要达到不显露一点形迹的最佳状态,以至于深藏在我军内部的间谍也无法窥见底细,使得最精明的敌军将领也会束手无策。我军根据敌情,灵活地采取对敌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便是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人们只知道我军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军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奥妙。因为每次作战取胜的战法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针对不同的敌情,灵活运用,变化无穷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①水因地而制流:制,决定,形成。水是依据地势的高低而形成不同的流向。

②五行无常胜: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无常胜:意为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种物质经常固定起制约作用。

③四时无常位:春、夏、秋、冬四季总是不断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是常驻不动的。

【译文】

用兵打仗的规律就如同水流的规律,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则是避开敌军的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之处。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用兵打仗则是要根据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方法。所以说,用兵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措施夺取胜利,这就是所谓的“神”。所以说,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种物质永远占据优势;四季更迭,没有哪个季节是永驻不动的。一年之中的白天,有的长,有的短;一月之内,月亮也有盈亏啊!

【战例】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又盲目自信、以致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赶紧布置了全军速撤的计划。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击。当时,关兴、张苞、马岱等武将全部被分派出去,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了五千兵,退到蜀军囤积粮草的西城时,他又分出二千五百人搬运粮草,只留下二千五百人。根本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魏军。

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墙远远望去,只见烟尘冲天,魏兵分两路向西城县杀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不能慌乱,否则全军难以保全。因此,他若无其事地走下城,传令将旌旗都从城上拔下收起,诸军各守营寨,禁止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又命令:四面的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出二十名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当魏兵来到时,不要惊慌,不要逃跑。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又披上鹤氅,围好丝制的头巾,带着两个小书僮,搬来一架琴,登上了城头。诸葛亮在城楼上从容镇定地坐下,悠悠扬扬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得到情报后,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亲自到阵前观看,只见西城城楼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弹琴。两个童子,一个在左,手捧宝剑;一个在右,手挥拂尘。幽雅的琴声,在突然静下来的战场上空悠扬地回荡着。城门口有大约二十名百姓,低着头,认真地洒水扫地,没有丝毫敌兵压境的惊慌气氛。司马懿越看越怀疑、越害怕。急忙命令军队向北山山路撤退。

城头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实际上也很紧张。他看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笑了起来。城里的文官们看到这种情况,无不又惊又喜。诸葛亮对众人解释说,司马懿了解他生平从来不肯冒险行事,今天见他稳坐城头,城门洞开,担心城中有埋伏,于是撤兵。诸葛亮之所以冒险一搏是因为自己只有二千五百人,敌人是十五万大军,如果弃城而逃,走不了多远就会被人家追赶上,那样大家都会被捉。之后诸葛亮马上下令:向汉中全速撤退!

于是,留下了一段孔明设空城,智退司马懿的佳话。

徐敬业兵败高邮

武则天罢免当朝皇帝中宗,自己正式独揽大权,引来唐室旧人的起兵讨伐,徐敬业就是其中一支。徐敬业在起兵后,势力不断壮大,魏思温劝他直攻洛阳。徐敬业拥护皇帝复位为号召,如果直攻洛阳,可获各方响应支持;如果窝在江南,无法造势用势,军事力量将难以拓展。但是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有王气,而且长江形成的天险,足以巩固霸业,因此应先拿下常、润两州,作为霸业的基础,然后北上,图谋中原,如此进可攻、退可守,是上上之策。

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思温的建议,而是听从了薛仲璋的意见,另外派人防守江都大本营,自己则率兵渡过淮河攻打润州,虽然很快就攻下,但李孝逸领导的政府军随后也直逼徐军的大本营而来。徐敬业立即回师准备迎敌,把所有兵力分守三大据点,分别是韦超、尉迟昭进驻都梁山,徐敬猷守淮阴,他自己则进驻高邮。李孝逸出兵后,不知道先攻打哪一个据点,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主张分出一部分兵力包围据守险要地形的韦超,主力部队直扑徐敬业的大本营江都。补给官薛克杨却认为韦超虽然据守险要,但兵力不强。如果派出一部分兵力包围他们,假使派得多,主力部队相对的就减弱,假使派少了,又不见得能长久守得住。故主张全力进攻,击败都梁山的韦超后,防守淮阴的徐敬猷和高邮的徐敬业。

李孝逸的部下大部分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徐敬业,徐敬业一败,实力较弱的徐敬猷不战自败。反之若先打徐敬猷,徐敬业率兵救援,唐军势必腹背受敌。而他手下的大将魏元忠却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认为由徐敬业亲自领军、镇守在高邮的军队是精锐之师,但他们临时凑合在一起,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对敌军有利,但己方万一失利,大势就难以挽回。至于徐敬猷,是个赌徒,不熟悉战事,军队最弱,军心容易动摇,很容易攻破。徐敬业也来不及救援,自己一方乘胜追击,即使韩信吴起再世,也抵挡不了。不先攻弱者(徐敬猷),却贸然打强者(徐敬业),这是相当不智的。

李孝逸最后接受薛克杨和魏元忠的意见,率军进军韦超,韦超乘夜逃走,再攻打徐敬猷,大获全胜,只剩下徐敬业的主力部队了。李孝逸多次出击攻打徐敬业,都没有成功,就打算退兵。此时魏元忠等人发现气候干燥,适合火攻,而徐敬业大军布阵已久,疲劳尽露,军心涣散。李孝逸因此采取火攻,大败徐敬业的军队,杀死七千多人,又淹死很多人,徐敬业战败逃跑被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