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虚实转化创作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虚实转化创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着一首音乐作品,表演者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就是:其一,化实为虚:乐谱上的各种符号是已经固定在那里的“实”物了。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音乐表演主体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音乐及文化修养各个方面都在化实为虚的过程中起着作用。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应该说,表演家与作曲家的呕心沥血相比并不逊色,不仅要把握作品的整体、局部,实际上,对每一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细节也不能轻易放过。

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虚实转化创作

面对着一首音乐作品,表演者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就是:

其一,化实为虚:乐谱上的各种符号是已经固定在那里的“实”物了。表演者化音符为情思,就是化实为虚的过程。这就要求表演主体对乐曲总谱的旋律、曲式、和声复调、风格等等进行分析,要尽量客观如实,当然这是一种主观反映,不可能完全客观,即有一个皮亚杰所说的“同化”(纳入表演主体的既有的心理“图式”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化音符”,给表演主体提供信息根据。表演者据此,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制约下,进行艺术形象思维,将眼中之谱化为“内心听觉”即表演者头脑中听到的活生生的音乐,这音乐“塑造”的艺术境界,就是“情思”。

“化实为虚”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一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来,音乐表演主体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音乐及文化修养(包括作品分析的能力、美学,乃至历史文学基础等等)各个方面都在化实为虚的过程中起着作用。由于每个表演主体的心理积淀不同,在他们各自的眼中的音乐符号虽然一样,但在他们每个人心中升起的音乐则是各异的。之所以说这个环节重要,也因为它制约着下一个音乐表演手段化,即化虚为实的过程。

其二,化虚为实:音乐家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表现出来,化虚为实,就是“化情思为音乐”。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化虚为实,表现为将心境物化,把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思想感情、艺术构思、审美心理等等用具体的物质形态—音响表现出来,化无声为有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形的思想感情、艺术情趣是“虚”,具体可闻的音乐音响是“实”。(www.xing528.com)

化虚为实,就是把无形的精神性的意识形态,通过音乐表演技术手段,化为生动的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声音。

在这个音乐表演手段化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虚”与“实”的矛盾。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应该说,表演家与作曲家的呕心沥血相比并不逊色,不仅要把握作品的整体、局部,实际上,对每一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细节也不能轻易放过。音乐手段的方方面面,都要作刚柔紧松、藏露隐显、凸凹舒敛、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选择、比较、处理,才能使音乐呈现出虚实相涵、阴阳相济的美妙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