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似未必神似,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形神追求

形似未必神似,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形神追求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似未必神似,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实际上,虎像了犬,这个犬也是有神的,只能是以犬形体现犬神。画家用笔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来使得作品“传神”。中国音乐艺术与中国的诗、书、画艺术在审美标准上是相通的,也特别注意对神韵的追求。这种声腔的不同、打谱的各异,体现的就是演奏者和演唱者按照各自的审美情趣,对音乐“神韵”的不同追求。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要传达客观事物的精神风貌。

形似未必神似,音乐教学与表演艺术中的形神追求

我国历代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尽管对形神关系有各种不同阐述,但总的来说,都是把形神兼备看作是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例如唐代张九龄提出,艺术要达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宋代

《宣和画谱》中谈了一个画虎的例子:“善画虎,不惟得其形似而气韵具妙,盖气全而失形似,则虽有生意,而往往有反类狗之状。形以备而乏气韵,则虽日近是,奄奄特为九泉下物耳。”这段关于画虎的议论,我们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形似未必神似,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它说明形不是神,二者是可分的。但是,神似却离不开形似,因为形是神的载体,神只是形的被载体,二者又不可分,精神性的被载体离开了物质载体就不可能存在。可分,说明二者不可等同,处于对立关系之中。不可分,说明相互依存。无形之神和无神之形都是不存在的。二者又处于统一关系之中。实际上,虎像了犬,这个犬也是有神的,只能是以犬形体现犬神。死虎的形也可以说是有神的,只不过是死虎的神。只有活虎的形才体现活虎的神。所以说,形似未必神似,这判断是对的,但是,不能倒过来说,神似未必形似。而只能说,神似必须形似。用美学语言来说,归根到底形神兼备体现的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统一;客体与主体的矛盾统一(主客观的矛盾统一);反映与创造的矛盾统一。所以说,艺术的形神兼备体现着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思想。就艺术的表现对象而言,客观事物就存在着形和神两个方面,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体,艺术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必须表现出对象的形状和神态来。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的特征首先就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这是形神兼备的第一层含义。就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说,形和神的统一还包括客观物象与艺术家主观审美情趣的统一。这是形神兼备的第二层含义。所以,艺术的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既强调形神统一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同时也要求艺术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艺术特别强调传神。艺术作用的传神被奉为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也是我们民族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甚至有时不惜“遗貌取神”,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然,这种“遗貌”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引出的结果。艺术太似生活,就不能高于生活。艺术要高于生活,就要对生活原型有所变形抽象。否则,就只是单纯的模拟生活,而不是艺术创造。这种创造性,实际上在我国各种传统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就语言艺术来说,中国文字有四声,平仄阴阳关系的巧妙运用,即产生了诗歌中的“神韵”。就中国画而论,它的精神与着重点在于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黏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画家用笔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来使得作品“传神”。中国的书法更是如此。它完全是用线条和点来构成动态和静态的美。作为纯线条的造型的抽象艺术书法家在用笔的中锋、侧锋、出锋、藏锋的处理上,在落笔、运笔、收笔过程中的抑扬顿挫上,特别注意其变化而讲究“神韵”,以表现书法家丰富的内心精神气质。

宋代大词人苏轼有这样的诗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南齐谢赫在其《古品画录》中提出了有名的“绘画六法”理论,他把虽不具备“形妙”,但具有“壮气”的画列为第一品,将写形“精微细谨”而逊于“神韵气力”的作品列为第二品,两位大艺术家皆举“壮气神韵”为艺术之最高审美标准。(www.xing528.com)

中国音乐艺术与中国的诗、书、画艺术在审美标准上是相通的,也特别注意对神韵的追求。《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讲道:“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用“入神”来描述音乐演奏所达到的绝妙境界。中国音乐较之西洋音乐而言,在和声、复调上不够发达,而中国音乐在腔调、声韵上却非常丰富。同一折京剧,各有声腔流派不同。同一首古琴曲,各家打谱各异。这种声腔的不同、打谱的各异,体现的就是演奏者和演唱者按照各自的审美情趣,对音乐“神韵”的不同追求。中国音乐表演艺术主要专注于单旋律线条运动之美,特别注意发挥旋律运动时各种音色、音势、节奏的疾徐等变化,以产生其独特的“神韵”,丰富单音式旋律音乐的内涵。清人祝风嗜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明其意义也。然字义之繁,累之万千,乐音则止此五二而已。”我们前人认为,音乐传神就像文字表意明义一样,“传神”是音乐的实质和目的所在。孔子的所谓“三月不知肉味”,说的就是孔子在齐闻得韶乐的演奏后,音乐的神韵一直旋绕着他,使他久久不能忘怀,“乐味”取代了“肉味”。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们对艺术作品所要求的“神似”,有主客体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要传达客观事物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的思想气质,这是指艺术作品而言。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演奏演唱,神似的要求不仅在其音乐表演艺术中要体现出作品的上述两个方面,而且,表演还要表现表演者自己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质和品格修养。只有将这三方面的要求贯注于音乐表演,才能达到形神兼备。使其演奏演唱犹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