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都许昌:历史与传奇

魏都许昌:历史与传奇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初二年 ,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并定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即便在魏基昌盛的许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百姓并不太愿意为这位白脸丞相树碑立传。曹操答应条件,关羽携兄嫂至许昌。关羽疑其有诈,以刀挑袍,开启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魏都许昌:历史与传奇

许昌位于河南中部,自然条件富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三国时期,属豫州颍川郡。建安元年八月(196) ,曹操洛阳迎汉献帝,将国都迁至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许县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220年,曹丕在许县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魏国。黄初二年(221) ,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并定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儒家思想强调正统论,三国以后的史家在编书时对蜀汉、曹魏何为正统的看法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选用曹魏纪年,等于是肯定了它的合法性。到了南宋,儒学大家朱熹编撰《资治通鉴纲目》,明确给出以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逆的立场。因为朱熹在主流学界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观点也将一直延续下去。随着尊刘贬曹思想在中国大小传统中间的流行,特别是有着鲜明道德倾向并广受人们欢迎的毛本《三国演义》直接将曹操评判为“奸绝”,加之根据《三国演义》敷衍的戏曲在舞台传唱不衰,曹操的白脸形象终于深入人心。即便在魏基昌盛的许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百姓并不太愿意为这位白脸丞相树碑立传。

然而,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在许昌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曹操射鹿、练兵、屯田,曹丕接受禅让登基的历史身影,也还有关羽秉烛夜读《春秋》、辞曹挑袍的忠义故事,某种程度上正是这里彰显了关云长的义薄云天。

许昌市丞相府曹操像(www.xing528.com)

《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演义》对这段故事的描述尤为精彩。关羽与曹操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善待刘备夫人,有刘备消息便立即追随。曹操答应条件,关羽携兄嫂至许昌。曹操想方设法感化关羽,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赏赤兔马,赐美女与黄金。关羽为避嫌,将曹操给他的一处宅院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在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虽然这个故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人们根据一些历史细节进行了大胆虚构,获得了普遍认可,关羽之忠义可见一斑。后人为了纪念关羽,彰显其忠义精神,根据这段气贯长虹的故事而建庙祀之,称“春秋楼”,至今在全国多地都能看到。许昌的春秋楼创建于元代,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渐完善。在春秋楼景区中有一块醒目的画碑,即“风雨竹碑”,传说诗画是关羽所作。诗文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风雨竹碑于正史不载,应是后人根据传说创作的,但却表达了关羽的气节与品格。这块碑的表面已经有些漫漶,但后人来此凭吊关羽,每每闻听这段故事,还是会深深折服于关羽的人格魅力。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关羽打听到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携皇嫂辞别曹操而去。行至灞陵桥,曹操率众将赶来为关羽赠袍送行。关羽疑其有诈,以刀挑袍,开启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为纪念关羽的仁勇、忠义,后人在许昌灞陵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至今桥旁有明末著名将领左良玉所立“汉关帝挑袍处”石碑。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作诗怀古:“野水洄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许昌“关宅”(春秋楼景区)

许昌还保留有射鹿台、青梅亭、受禅台、迎帝石、汉献帝的衣冠冢、华佗墓、伏后墓、董贵妃墓、王允墓、八龙冢(荀彧家族墓地)等遗址,随着曹操逐渐为人接受与称颂,气势磅礴的丞相府与曹操像也在许昌拔地而起,这些建筑有的于史有考,有的依据传说故事,共同成就了“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的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