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都物语:京都历史分期与文化交互

禅都物语:京都历史分期与文化交互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京都自身的起落兴衰,特别是历史上重要的几次灾变与重建,京都文化往往会发生新的质变。京都文化与日本各地文化之间是交互的,不同时期,这种作用的程度与机制也各具特点。历史地认识京都文化,首先要解决一个分期问题。此后,京都府、市两级的一切决策与举措,均以这一前提为依据。1987年11月,京都作为东道主,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1959年,京都观光人数首次超过1 000万。

禅都物语:京都历史分期与文化交互

794年,桓武天皇把都城由长冈京迁到平安京,从此开启了京都1 075年的建都史,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京都文化,这在全世界古都城市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连我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有所不及。西安的历代累计建都史虽不止千年,但时断时续,且故都旧址有很大变迁,不若京都一以贯之

灿烂的京都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也堪称东方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有很多来自中国、朝鲜、印度等国的文化要素,在京都文化中仍然一定程度地保留着,而在它们的母国,可能反而已经失传了。

而随着京都自身的起落兴衰,特别是历史上重要的几次灾变与重建,京都文化往往会发生新的质变。

京都是日本与域外文化交流的转运站。域外文化往往是先传入京都,再扩散到外地。中国文化的影响构成京都文化的重要方面,而在不同时期,又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京都文化与日本各地文化之间是交互的,不同时期,这种作用的程度与机制也各具特点。

历史地认识京都文化,首先要解决一个分期问题。迄今为止,多数研究者沿用“日本历史分期”或“日本美术史分期”,这里只略举其要,可分为下列5个时期。

1.王朝文化时期(794—1177年)

从平安建京到1177年的京都大火,御所(皇宫)被焚为止。这一时期,京都作为政治中心兼文化中心,以藤原氏的王朝文化为特征,在中国唐宋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文明,出现了《源氏物语》这样的文学杰作和平等院、凤凰堂等建筑精品。

2.镰仓—室町文化时期(1177—1467年)

镰仓时期,京都失去政治中心地位,成为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心。室町时期,由于幕府将军对佛教的兴趣,这一局面继续发展,以金阁寺、银阁寺等一大批寺院的建设和多数佛教流派的形成为其标志。在宋元文化影响下出现的“禅宗文化”,迎合了幕府将军对中国文物的兴趣,也促进了中国工艺、技术和书画艺术等在日本的传播与衍化。(www.xing528.com)

3.战国桃山时期(1467—1603年)

个平等院

在这约1个半世纪中,京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庆仁之乱”(1467—1477年)及以后的恢复和天正年间(1573—1592年)丰臣秀吉对京都的重建。前者造就了京都经济的繁荣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后者则基本奠定了今日京都的市街格局。

4.古都文化时期(1603—1950年)

德川幕府设幕以降,京都再度失去政治上的重要性。“三都(京都、大阪、江户)论”的出现,反映了京都成为文化与观光都市的事实。虽经明治维新和两次世界大战这些巨变,但京都的这一基本性质未曾改变。

5.国际观光地文化时期(1950年至今)

京都、奈良两地文化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而幸得保存,这与世界有识之士对于两地的深切关注大有关系。1950年,经过市民投票,决定把京都建成为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并通过了《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此后,京都府、市两级的一切决策与举措,均以这一前提为依据。1958—1984年,京都相继与巴黎、西安、基辅佛罗伦萨等8个世界历史名城结为姊妹都市。1987年11月,京都作为东道主,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从20世纪60年代起,京都市的观光规模即居世界古都城市前列。1959年,京都观光人数首次超过1 000万。到1970年以后,稳定在每年3 000万~4 000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