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侘寂:禅都物语的美学特征

解读侘寂:禅都物语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侘寂”这个词汇,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细砂与怪石构成庭园的主体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征。↑深邃的庭园侘寂是顺应自然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称为侘寂之美。侘寂的美学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简朴、谦逊、亲切和由自然变化而形成。

解读侘寂:禅都物语的美学特征

“侘寂”这个词汇,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侘寂作为日式美学概念的一种,起源于京都,深受佛教三法印派的影响,常被理解为一种提倡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美学概念。日本人的美学中,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词为“侘寂”。日本人对万物的尊敬、对自然事物的善感,都蕴含于此。

↑细砂与怪石构成庭园的主体

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尤其是无常。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或可以用“禅寂”来理解。

→石块铺就的园中小径

“寂”在日本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好比汉字中的“寂”,表示没有人声、非常安静的状态,是一种欣赏或怀念旧物之美的态度。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的茶道千利休创造了侘茶,便把这种精神与茶道追求的美学结合了起来,即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秀外慧中”相对,讲究的是“陋外慧中”。这体现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饮茶的地点、环境、摆设,茶器是否华丽、圆润、亮丽,是否由名家制作等,仅追求品茶时的“清净之心”。

由此可见,“侘”追求的是一种无须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还被纳入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征。用寺田寅彦的话来讲,像是从旧物的内在渗出来,与外表没有什么关系的美感。

后来“寂”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即从老旧的物体或人的外表下,显露出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这种美感与“侘”的相似点在于,都在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美。(www.xing528.com)

总之,侘寂即为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

↑深邃的庭园

侘寂是顺应自然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侘”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自然演进,庄严而又优雅地面对老去。“侘”原指的是哲学上的空虚感,“寂”是人性上的寂寞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空虚寂寞的枯淡美。

侘寂美学之所以会引起共鸣,主要是人生中蕴含了许多无常与无奈,看起来舒服自然的侘寂,是一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态度,具有心灵疗伤的效果,这是一种看尽繁华后,才懂得欣赏与追求的美感。

侘寂之美有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称为侘寂之美。

侘寂的美学特征包括不对称、粗糙、简朴、谦逊、亲切和由自然变化而形成。简而言之,“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如竹子、稻草、泥土、石头中的图案;“寂”指时间的光泽,如一件物品在使用中提升的价值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