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都史略:禅都物语,44岁桓武天皇脱旧都,日本第一号国宝

京都史略:禅都物语,44岁桓武天皇脱旧都,日本第一号国宝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岁即位的桓武天皇主要出于摆脱寺院势力、刷新律令和争取民心的目的,决定脱离旧都。此像至今仍保存于京都西郭广隆寺中,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国宝文物。↑收藏在广隆寺中的弥勒菩萨半跏坐像,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国宝文物然而,平安京实际的开发情况和计划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后,京都被卷入战乱中,一时衰弱下来。虽然日本政治中心移至镰仓,但京都仍然是最大的都市和天皇的居住地。

京都史略:禅都物语,44岁桓武天皇脱旧都,日本第一号国宝

京都盆地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绳文时代(前12000年—前300年),位于现今京都市东北部的北白川地区和山科盆地的丘陵地区已经有集落出现。到了弥生时代,平原地区也开始有集落出现。进入5世纪后,渡来人(海外移民)贵族秦氏开始在京都居住,在京都盆地兴修水利,此为京都地区大规模开发之始。

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

奈良时代(710—794年)末期,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于784年将首都从平城京(今奈良市)迁移到长冈京(今长冈京市)。然而,仅过了不到10年,桓武天皇在和气清麻吕的建议下,于794年将首都又迁到位于山城的平安京(今京都市),自此开启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也开始了京都作为日本首都的历史。平安京的选址效仿中国的长安洛阳,是一座传统的市坊制都市。平安京南北长约5.2千米,东西长约4.5千米。天皇居住的大内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又称“长安”)和左京(又称“洛阳”)两个对称的部分。平安京堪称一座规模宏大且规划严谨的东亚传统型的城市。

总的来说,奈良时期之于日本,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但也难有连续七八十年的海晏河清。在天平年间(729—749年),圣武天皇就曾遇到过左大臣长屋王和皇后内侄藤原广嗣的谋反以及迭起的天灾、饥荒和瘟疫。这位对于弘扬佛教立有殊勋、缔造了号称“天平文化顶峰”的能干天皇,辗转奔命于恭仁京、紫香乐京、难波京和平城京之间,以图消灾弭祸。

恭仁京在今京都府相乐郡,位于木津川流域的小盆地内,帝宫的正式名称叫大养德恭仁大宫。紫香乐京又称信乐宫,在滋贺县滋贺郡信乐町。难波京则在大阪城南,近年的发掘发现了当时的大极殿遗址,在大阪城南的东区法圆坂町。这几处帝京,虽然也被冠以“京”字,但准确地说,它们是天皇的离宫而已,没有资格列为“都城”。

然而,这一时期天皇的压力是来自固定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寺院。奈良时期的天皇和皇族大都皈依佛教,成为至少是形式上的佛门弟子。另一是藤原氏家族。藤原氏家族早在大化革新之前,已经世袭摄政关白(宰辅)之职,且累世与天皇攀亲,常以长辈身份凌驾于天皇之上。这一师一亲,是罩在天皇头上的两道紧箍。

44岁即位的桓武天皇主要出于摆脱寺院势力、刷新律令和争取民心的目的,决定脱离旧都。实权人物藤原小黑麻吕和藤原种继为了削弱敌对派别和寺院的影响力,极力促成迁都之举。

新京的选址煞费了一番苦心。选中葛野盆地(今京都盆地)的理由是依循中国人所创的“四神相应”原则,即要东有河、西有路、南有池、北有山。据说,最要紧的是京城北边必须有山,以为天子的依靠。京都地势北高南低,很符合这个原则,而且正在中轴线的北端点上有一座船冈山。山不甚高,却极富象征意义,上有巨石作为“磐座”(神石)。由船冈山向南引出的射线,便成为新京的中轴线,就是后来的朱雀大路。

在新京营建中,原来已在葛野盆地经营农耕的渡来氏族,犹其是秦氏一族起了很大作用。秦氏可能是中国或朝鲜半岛移民,分布于今京都盆地西部岚山至太秦一带。他们曾在葛野盆地的主要河流桂川上修筑大堰,因而桂川又名大堰川。他们也是日本最早的佛教信徒,在圣德太子去世后,曾修建秦寺(又名秦公寺,即今广隆寺)来祭祀他。为此,推古天皇赐予秦氏一尊由新罗国(前57年—935年)携来的弥勒菩萨半跏坐像。此像至今仍保存于京都西郭广隆寺中,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国宝文物

最终在794年十月,天皇迁入新都。

平安京的营建持续了10年以上。到805年二月,战事才被终止。翌年三月,桓武天皇去世,死前诏令凡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流放的囚徒一律放回。也许天皇直到寿终正寝之时才得到了真正的平安。

↑收藏在广隆寺中的弥勒菩萨半跏坐像,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国宝文物

然而,平安京实际的开发情况和计划相比可谓大相径庭。平安京的市区范围虽然十分广大,但人口却只有大约15万人,因此城内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并且有大片农田,甚至大内里也在经过多次火灾之后不再重建。特别是右京地区,因为地形原因,开发进度十分缓慢。左京因此成为京都主要发展的地区,“洛阳”也成为京都的代称。在平安时代中期以后,贵族的住宅大多集中在左京北部,并且开始跨过鸭川向平安京以外的范围延伸。在11世纪后期,上皇(退位的天皇)在白河、鸟羽等地修建离宫并掌控朝政,这一时期因此被称为院政时期,而离宫的修建也使京都市区向平安京以外地区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京都自桓武天皇时期从长冈京迁到平安京以后开始发展。784年,为了摆脱南都奈良一带寺院势力的影响,长冈京的建设者藤原种继遭到反对势力的暗杀。京都也是天智系为了摆脱天武系而建设起来的都城。平安京是按照中国隋唐时代的京都格局设计出来的城市,它四周被山所围,东临鸭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过,内部模仿长安设计成长方形。现在的千本路相当于当时的朱雀大路,京城正北是船冈山。

→平安京是一座仿中国洛阳兴建的都市

随着平安律令逐渐式微,京都变成以鸭川和大内里御所为中心的都市,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因为政权移到了镰仓,相对的政治城市的色彩减弱,因此京都逐渐变为经济城市。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因为室町幕府位于京都,其作为政治都市的一面又有复活倾向,为了经济发展,形成了由被称为“町众”的有力市民自治的传统。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的“应仁之乱”,使京都几乎被烧尽。此后,京都被卷入战乱中,一时衰弱下来。这时候的京都,分为上京和下京。在这之后,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保护以及“町众”的支持下,京都又逐渐复兴。特别是丰臣秀吉,对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对散落在各处的寺院进行建设。现在,在京都的都市构造中还能看到当时的痕迹。

10世纪后,平安时代的律令制(基本政治制度)名存实亡,并致贵族阶级在平安时代后期走向没落。而武士阶级开始兴起,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12世纪中期,日本历史上首个武家政权——平氏政权诞生。但是,平氏政权在20多年后被源氏取代。1192年,源赖朝把幕府建在了镰仓。虽然日本政治中心移至镰仓,但京都仍然是最大的都市和天皇的居住地。

↑织田信长(www.xing528.com)

↑丰臣秀吉

1336年,室町幕府成立后,日本进入室町时代,京都再次成为日本政治中心。此时,京都的都市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区按南北分为上京和下京两个部分,东西方向的两条大路取代朱雀大路成为京都最重要的街道。上京集中了包括天皇的居所里内里等众多贵族宅邸,下京是京都主要的工商业区域。室町时代迎来了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两大传统文化的勃兴。京都的寺院数在这一时期大幅增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金阁寺和银阁寺。

1467—1477年,京都是“应仁之乱”的主战场,市区几乎被毁。之后,京都在市民的努力下开始逐渐复兴。贵族势力聚挤的上京和市民势力聚挤的下京区隔更加明显,两者均有城墙包围且中间只有室町小路一条道路连接。之后,产业得到发展由工商业者组成的“町众”阶级日益兴起,他们在都市运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此时的京都成为自由度较高的自治城市。京都因其政治地位,在这一时期也成为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舞台。1568年,织田信长的军队进入京都。5年后,信长又烧毁反抗势力强大的上京,其势力之强盛到达顶点。然而在1582年,在京都爆发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迫自杀。

在织田信长之后,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他对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修建聚乐第,将其作为统治京都的据点,并且在聚乐第附近修建武家屋敷供大名(领主)居住;修建内里,并强制贵族居住在其附近;将京都市内的寺庙集中搬迁至鸭川西岸的寺町,并且将在日本全国都有强大影响力的本愿寺自大阪迁至京都,加强对佛教势力的控制;在京都市中心修建南北向的道路,使京都市内的街区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改变了京都的都市格局;建设御土居,以此作为洛中和洛外的分界线。丰臣秀吉的大规模改造使京都由两个分裂的部分重新统合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格局也从中世级都市转变为近世城下町。

17世纪后,德川家康取代丰臣家,成为日本的统治者。德川家康将幕府设在江户,京都仍然是日本的国都所在地。德川家康虽然新建了二条城并将其作为京都新的都市核心,但是而京都整体的都市空间仍然维持着丰臣秀吉时期的格局。1788年,京都市内发生“天明大火”。这是京都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灾,市区几乎完全被毁。之后,京都很快实现复兴。京都是当时日本全国的商业物流中心之一,众多豪商巨贾聚集于此。京都也是当时日本最重要的宗教文化都市,京都的文化人在神道、佛教、儒学、兰学(西方科学技术)等学术领域建树颇丰。江户时代的京都、大阪和江户并称为“三都”,是代表日本的大都市。

17世纪,日本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江户(今东京),京都人口超过50万,成为继江户、大阪之后的日本第三大经济都市。明治维新以后,设立京都府,将以前的京都分为上京区和下京区。1889年,上京区和下京区合并为京都府管辖下的京都市。

↑德川家康

17世纪末,西阵地区成了世界知名的纺织业地区,可是也没有得到长久的发展。18~19世纪,宝永(1704—1711年)、天明(1781—1789年)、元治(1864—1865年)的三场大火,使京都损失惨重。之后,人们积极地进行恢复性建设,“元治大火”的灾后恢复一直进行到了明治时期(1868—1912年)。

在江户时代被夺走首都地位的京都,在明治初年的一段时间里恢复了首都地位。但因为政治原因,首都被再次迁回东京。京都市民的抗议游行也没能阻止天皇迁移的脚步。过去的皇室贵族和有能力的市民也陆续迁离。京都陷入危机,失去了往日繁华景象。但是,京都人以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对火灾后的废墟进行全力以赴的再建设,在四方非难之中,仍然大胆改革,为输送能源、确保水资,对琵琶湖进行水利建设;对西阵纺织业实行技术革新,新建工厂等,扎扎实实向前迈进。

↑充满江户风情的建筑

↑京都市电是日本最早的有轨电车,1895年投入运营,至1978年9月30日才被废除(图片摄于1978年)

德川幕府统治的时期,京都再次成为历史舞台的焦点。1864年,幕府军队和倒幕势力在京都市内发生激烈战斗,称为“禁门之变”。京都市内大片街区被焚毁。这也使京都市中心现存的建筑多为幕府统治之后修建的建筑物。1867年,京都郊外发生“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取得胜利,是决定“戊辰战争”局势的关键战役。1868年,日本的首都从京都迁移至东京,除了皇室及公家之外,大量商人也从京都迁居东京,京都面临巨大的危机。京都市政界和商界采取了大量措施试图挽回危机,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学区制;创建京都帝国大学,使京都成为西日本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中心;兴建琵琶湖疏水作为水运路线,并进行水力发电;铺设日本最早的有轨电车京都市电;举办第四届劝业博览会并修建平安神宫。之后,京都又在大正时期完成了三大事业:第二琵琶湖疏水、铺设上下水道、扩宽道路及铺设有轨电车。这些措施使京都跨过了危机,开始转变为现代化都市。1921年,京都实施了其首个都市计划事业,开始进入现代城市规划时代。

↑琵琶湖疏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京都市是日本城市中较少遭到美军空袭轰炸的都市,因此京都市成为日本少数仍然拥有丰富的战前建筑的城市之一。为了降低空袭造成的损害,堀川通、御池通、五条通沿线的建筑被强制拆除,却也提供了之后拓宽道路的空间。然而,正因为旧市区保存较好,导致市中心很难修建新的道路和公园,使京都市中心地区的道路面积率和公园面积率极低,并且都市更新也进展较慢。战后,京都的开发主要依照1950年制定的《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进行,在郊外地区修建新市镇以解决住宅问题,并且将京都车站以北规划为保存地区,以南规划为开发地区。1956年9月1日,京都市成为政令指定都市。政令指定都市是日本的一种行政区制,当一个都市人口超过100万人的都市,并且在经济和工业运作上具有高度重要性时,该都市将因此被认定为日本的“主要都市”。政令指定都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原则上仍隶属于上级道、府、县的管辖。1964年10月,东海道新干线开始通车,极大地促进了京都观光产业的发展。1978年,地铁成为京都市内重要的交通方式。这些事件都象征着战后京都都市空间的巨大变化。1994年,京都的多处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已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观光都市和文化都市。

现代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幸存,在多方面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世界知名的学术机构、先端产业,也成为著名文化遗产胜地。但是,京都人并不以此自满,而是与时代一同迈进发展。如果没有这些精神,1 200多年的大都市可能在历史的大火中永远地消逝了。

目前京都的建筑物、雕刻、绘画、庭院等古文物中被定为国宝的有244件,被定为重要文物的达1 679件。京都著名的佛寺有平安神宫、本愿寺(分东、西两座)、广隆寺、金阁寺、银阁寺、万福寺、西芳寺、南禅寺、相国寺、龙安寺、寂光寺、清水寺、妙心寺、三十三间堂、三千院、八阪神社、下鸭神社等。这些著名佛寺,建筑古老,珍藏经典,文物丰富,加之庭院相映,兼具宗教和旅游的双重作用。市区其他名胜古迹还有旧皇宫、二条城、京都塔、桂离宫、明治天皇陵、修学院离宫、祗园、龟山、岚山等。京都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其中以每年5月的葵祀、7月的衹园祀和10月的时代祀规模最大,场面热闹,被称为“京都三大祭”。祭祀活动按古典程序进行,异常隆重,参加者身着平安时代的服装。市郊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如观赏樱花枫叶的好去处岚山;龟山公园终年苍松翠柏,每到秋季,还点缀着丛丛红叶,分外娇艳;琵琶湖湖岸蜿蜒曲折,北宽南狭,形似琵琶,富于神秘色彩。京都每年接待游客和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达1 500万人。

↑京都全景图

↑相国寺

现在的京都市已经将周边的村庄合并,因此严格地说,从前京都的范围仅是现在京都市内的一部分,和现在的京都府、京都市都有所不同,但京都这个称呼一般就是指京都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