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涵义

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涵义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Johnson检索了排名前十的商业期刊十年来关于国际商务研究的文献,考察跨文化能力一词的定义和研究情况。该文献为理解跨文化能力提供了一些解释,但不是严格意义的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定义[10]。即便是Adler和Bartholomew,Hofetede,Earley,Tan和Chua,Johnson等针对国际商务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其能力要素仍然没有对国际商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特别要求。

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涵义

(一)国外学者对国际商务人员文化能力的理解

在跨文化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个体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往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沟通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解决跨文化矛盾与冲突等问题所需要的能力(Abe和Wiseman,1983)[2]。根据文献研究,国际商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能力定义按时间顺序列表如下(表2-2):

表2-2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定义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和研究内容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Johnson检索了排名前十的商业期刊十年来(1996—2006)关于国际商务研究的文献,考察跨文化能力一词的定义和研究情况。检索发现相关文献主要把民族文化作为研究主题或研究变量解释国际商务现象。其中,明确使用跨文化能力的有Gertsen(1990)关于外派人员和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文献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在另一种文化中有效行为的能力[3]。Leiba-O'Sullivan(1999)的研究关注跨文化培训效能,虽然提出了跨文化能力一词,但其目的不是定义跨文化能力,而是讨论动态能力和静态能力的区别[4]。而Black和Mendenhall(1990)研究的是跨文化交往有效性和跨文化技能的发展与适应,没有提到跨文化能力一词[5];Adler和Bartholomew(1992)用到全球能力/国际能力一词,认为具有全球能力(globallycompetent)的经理必须:[6]了解多国文化、观点、偏好、潮流和从事商务的科技、方法;[7]擅长同时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工作;[8]能够适应其他文化的生活;[9]知道如何与外国同事平等交往。该文献为理解跨文化能力提供了一些解释,但不是严格意义的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定义[10]。Johnson(200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国际商务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定义如下: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是个体有效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个人特质以便在国内、国外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进行成功合作的能力,是知行合一的能力。这个定义实际上把跨文化能力视作一个过程,知识、技能、个人特质等被当作跨文化能力的前提条件,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本身如何构成没有进一步的研究[11]

职场多文化研究把跨文化能力视为跨文化背景下的动态过程,有助于营造有效的工作氛围。Cross等人(1989)指出个性特质、知识、技能三因素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能力。要提高跨文化能力,各机构、部门必须将文化知识的获得纳入决策和日常工作中,需要个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强大的组织支持。同样的观点出现在Tan和Chua(2003)的文献中,认为文化能力应包含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质等要素[12]。LaFromboise等人(1993)对意识、知识和技能有更为详细的描述[13]。Byram(1997)的研究也支持以上的观点,并表示知识评估仅仅是文化能力涉及的部分内容,同时还需要评估个体超越原有文化的能力,即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从行为上超越原有文化的约束[14]

Gertsen(1990)把国际商务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分为三个维度:情感(与个体态度和个性特征有关)、认知(个体获取和运用文化知识)和沟通行为。Adler和Bartholomew(1992)认为外派人员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外派期间有效沟通、处理人际交往、顺利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并把这些特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称作国际化能力。Leiba-O'sullivan(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由静态和动态能力组成,前者为稳定的、超越时空的个性特征,而后者是知识、技能等可以在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能力。Hofstede(2001)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一个包含意识、知识、技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可以习得的,但个性因素会影响到个体对跨文化能力的习得。Earley(2002)认为文化知识和敏感是跨文化背景下有效行为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个体还必须具有运用文化知识的动力,动机要素纳入跨文化能力研究视野,对理解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Johnson(2006)认为这些要素本质上是跨文化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能力,但不能取代跨文化能力;相反,应从绩效或结果角度来考察跨文化能力,即从个体恰当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特质并采取相应行为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熟练程度来考察;此外,现有的定义并没有考虑国际商务这一独特的领域,置身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外派人员不仅要面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还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社会制度,因此跨文化能力必须同时考虑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

现有文献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共同关注到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交往必备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①具有较强的身份特征;

②具有某种特定文化知识、熟悉其信仰和价值观;(www.xing528.com)

③对于文化的情感表达过程高度敏感;

④能使用特定文化群体的语言进行清晰交流;

⑤行为表现具有特别约束力;

⑥在文化群体内部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

⑦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

⑧能超越特定文化的体制障碍和结构障碍。

但是,以上跨文化能力内涵仅仅是一般的跨文化能力。换言之,无论从事何种跨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个体都必须具备以上能力。即便是Adler和Bartholomew(1992),Hofetede(2001),Earley(2002),Tan和Chua(2004),Johnson(2006)等针对国际商务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其能力要素仍然没有对国际商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特别要求。

(二)国内学者对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理解

跨文化能力对应的英文术语是cross-cultural competence/y,不同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由于出发点不同,研究的内容和概念表述也不一样,致使国内对该术语的翻译也不一致,如跨文化交流、心理学外语教学等领域翻译为跨文化能力,大多侧重研究个体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等;而国外有关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在国内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域译为跨文化胜任力,多从单一的心理学或社会学视角研究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能力。国外涉及国际商务领域跨文化能力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大多关注跨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跨文化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等,同时“有效运用、有效行为、适应”等字眼散见于不同的定义中。

文献研究发现,国际、国内现有的涉及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概念表述不完整,要素归纳不全,缺少不同视角的综合性研究。知识、技能和个性特质显然是个体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能力,但未必代表跨文化能力要素的全部;其次,国内一词多译导致了概念上的混乱,跨文化胜任力一般与特定工作、岗位相关,是比较狭隘的职业能力概念,而跨文化能力范围更广泛、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个体的综合素质,因此有必要统一概念;第三,国内目前很少有涉及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而国际商务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且急于通过提高跨文化能力来提升国际商务绩效。

(三)对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理解

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具有特殊性,正如一名合格的外交官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国际商务从业人员,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不仅应该包括一般性跨文化能力——即海默所称的核心跨文化能力,还应该体现国际商务这一特定行业特殊性的某些专业知识或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复杂文化背景下的商务工作,能够有效促进跨文化商务绩效。根据能力理论,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必须能够区别国际商务绩效的优劣,应该和国际商务的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相结合。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对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进行界定,从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探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要素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