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情感,抒发情感的精髓

体验情感,抒发情感的精髓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个故乡。是从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升华到对昆明生活的思念,或者说是对往日生活的思念。所以作者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化。

体验情感,抒发情感的精髓

师:“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作者对昆明的雨仅仅是停留在想念层面上吗?或者说他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

生:不是。

师:是不是?

生:不是。

师:应把“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中的句号改为什么?

生:问号。

师:如果不是,那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感呢?看第十段。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十段)

师:所以作者对昆明的雨可能不仅停留在想念上,还借想念昆明的雨来表露一种更深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文章里面强调的是什么?

生:乡愁

师:乡愁。为什么会有乡愁呢?他不是昆明人啊?大家来看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屏显)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个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在汪曾祺晚年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师:“写于1984年5月19号”“发表于《滇池》上”。原来,40年前他在昆明生活了——

生:7年。

师:在那里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恩师——

生:沈从文

师:还遇到他后来的妻子——

生:施松卿。

师:所以,昆明对他来说就犹如什么一样?

生:第二个故乡。(www.xing528.com)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到底想借想念昆明的雨来表达什么情感?来,你来说。

生: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思念之情。

师:更准确地说是对昆明什么的思念?

生:生活。

师:对啊,从对昆明生活的思念。是从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升华到对昆明生活的思念,或者说是对往日生活的思念。所以作者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化。读完这一篇文章,老师也都被他的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沿着汪老的思路写了一首诗,来总结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请看——

(屏显)

我想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仙人掌开出金黄色的花,

雨季菌子长在浅浅深深的苔痕里。

我想念,昆明的雨,

木炭梅沉睡在苗族姑娘的蓝篓中,

桂花带着雨珠氤氲在潮湿的空气里。

我想念,昆明的雨,

木香花还醉卧在四十年前酒店的枝头。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是那股萦绕在心头、难以言说的淡淡的情味。

师:我用一首诗来概括文中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女分开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诗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