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阅读为媒介,激发学生自主感知能力

以阅读为媒介,激发学生自主感知能力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就是听名家朗读和教师范读,从情感上对作品有进一步认知。以《项脊轩志》为例,初读解决生僻字,如:①“旧时栏楯”中,“楯”音shǔn,横的栏杆。“方”与“丈”是两个词,中间要通过短暂停顿来断开,如果连读为一个词,就会理解为“寺院的主持”,讲不通。其次,整体感知内容。仍以《项脊轩志》为例,读后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即第二段,很快地厘清思路:第一段写“多可喜”,后四段写“多可悲”。

以阅读为媒介,激发学生自主感知能力

在课文学习开始,要求学生先放声自读,扫清字面的障碍,包括字音和断句,对作品有初步了解。再就是听名家朗读和教师范读,从情感上对作品有进一步认知。然后再自由读,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并提出疑难问题,为下一阶段品味语言做好准备。

首先要读得正确,读得流畅。以《项脊轩志》为例,初读解决生僻字,如:①“旧时栏楯”中,“楯”音shǔn,横的栏杆。②“迨诸父异爨”中,“爨”音cuàn,灶;异爨,分家。③“余扃牖而居”中,“扃牖”音jiōng yǒu,关闭窗户。再读学会正确断句,如:①室仅/方//丈——方丈,意思是方圆一丈。“方”与“丈”是两个词,中间要通过短暂停顿来断开,如果连读为一个词,就会理解为“寺院的主持”,讲不通。②雨泽/下//注——下,名词动用。下注,意思是向下流。“下”与“注”之间也要通过短暂停顿来断开。

其次,整体感知内容。仍以《项脊轩志》为例,读后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即第二段,很快地厘清思路:第一段写“多可喜”,后四段写“多可悲”。再进一步厘清所喜何来,所悲为何。让学生明确喜的是老屋生辉,读书逍遥;悲的是诸父异爨,慈母早逝,辜负祖母,丧妻之痛。理顺了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再如《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看”“怅”“忆”等词来联系全篇,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它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www.xing528.com)

其三,批注质疑。要求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从字、词、句、修辞、结构、写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初步赏析并随时做好批注,并提出自己的疑难处。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当堂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把疑难问题书写在作业本上,由老师重新组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