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清楚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一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设计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如果是习题教学,则应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解题思路、自我完成解题过程、自我总结解题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精心设计“过程” 巧妙提炼“方法”——备课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长宁区教育学院 沈子兴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体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备课是上课的准备阶段,是“剧本”的创作阶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教师课前精心的备课,那么在备课时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下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第一,钻研教材,明确知识“生长”过程。

备课时面对教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按照知识结构有序排列,由于篇幅的原因,不可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全部写在教材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自己的思维降到“原发状态”,思考这一概念原理是怎么产生的、与学生以往的知识有何联系、这一概念原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学习它有什么作用等等。面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教师头脑中要像放电影一样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粗糙到精致的“生长”过程,而在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成长是以什么为动力?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方法?教师只有清晰地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开始备课,才能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例如,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的内容教材中分三个部分:一是给出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二是给出奇偶函数的性质,三是奇偶函数的简单应用。面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备课时思考的应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奇偶函数?(对称美)怎样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函数图像)如何用数量关系描述图形的对称性?如何得出准确的定义?如何探究奇偶函数的性质?如何利用性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等等,从而在教师头脑中形成思维链: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产生对“对称”的感性认识)—观察数学图形(具有对称性的函数图像)—动手操作(折叠)实验—再观察思考—对称性的定性描述—尝试定量刻画—建立函数的奇偶性定义—性质的讨论—问题解决与应用—再探究与引申。这时才能进入备课的下一步:如何巧妙设计让学生进入“过程”。

第二,创设情景,“诱惑”学生进入过程。

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清楚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一过程?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过程。“创设情境”重在“创设”,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问题场”,沉浸在这一背景、氛围中思考问题,因此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同时又要能触及知识的本质。

如“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因为奇偶函数的本质就是对称,为了让学生产生对“对称”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对称的图形,如“蝴蝶”“杨浦大桥”以及一些对称的建筑物,通过观察其共性特征,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由此过渡到观察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只要知道对称图形的一半就可画出整体图形,只要研究部分图形的性质就可知道整体图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研究对称图形的欲望,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过程。(www.xing528.com)

第三,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走过”过程。

在教师的教学中,大多数问题都是预设的,即都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设定的。事实上,教师备课的过程既是“剧本”的创作过程,又是“剧本”的实施过程,课堂就在教师的头脑中,因此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不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思维活动,知识在不断地“生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构建并逐步完善,从而顺利地“走过”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学生进入了情境,再观察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产生了对函数图像对称性刻画描述的倾向,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有何特征?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那么其上点的坐标有何特征?反之,如果函数图像上的点具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它的图像的对称性如何?设计这组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图像特征与点的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这一过程应设计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样如果是定理、法则的教学,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定理的发现、发明的过程,利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是习题教学,则应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解题思路、自我完成解题过程、自我总结解题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的是探索的过程,领悟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因此,备课中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环绕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主线,解决问题必须体现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时能感受到数学的味道,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第四,回首眺望,促使学生留念过程。

在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原理的发明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之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因此而停止或快速地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应引导学生回顾走过的心路历程,回味知识的生长过程,总结提炼蕴含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我回顾、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这也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使学生逐步学会品味经历的过程,留念“知识生命体”与“学生生命体”一起搏动、一起成长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应该说备课的过程非常艰苦,又非常精彩。艰苦在如何设计有效的情景、精妙的问题,让学生新奇而又沉着地走过这一过程;精彩在教师、学生、课程三个“生命体”的互动,头脑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事实上备课时教师已经开始了教学过程,已经在与学生共同走过精彩的40分钟。

(原载《现代教学》2008年7—8月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