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优化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波用这个词意在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已经变成展示性的景观了。在德波那里,景观被区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两大类型。[21]在这个意义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承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为大众所制造的欲望幻象的批判,开启了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德波的“景观”与视觉表象有密切的关系,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文化的“奇观”。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优化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德波与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潮密切相关,这就是“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1957—1972,简称SI)。作为20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是直接影响到欧洲现当代先锋艺术和激进哲学话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母体。在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中,情境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艺术观念在西方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成为所谓新型“文化革命”的战斗旗帜。尽管与情境主义国际相关的理论流派和艺术流派非常之多,但“各派别的理论存在很大的形似性,即都提出变革当下社会现实的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理论着力点大都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批判上,并积极建构具体的生活情境(situations),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状态”,其最核心的思想正是通过德波总结出来的。就在1957年SI正式成立前夕,德波撰写了《关于情境的建构和国际情境主义趋势的组织及活动条件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德波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梳理并总结了各先锋派艺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形成和提出了较为明确和完整的情境(situations)和景观(spectacle)的概念。此后,情境主义者以此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在景观社会造反和革命的理论与策略,如“漂移”“转向”“建构情境”等[20]

景观(spectacle,也译作“奇观”)一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意思是观看、被看,其一般意义是被展现出来的可供观看的景色、景象。德波用这个词意在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已经变成展示性的景观了。不仅如此,由于景观所制造的幻象使人们沉迷于其中,它已经成为控制人们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力量。出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模仿,在《景观社会》中,德波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在德波那里,景观被区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两大类型。集中的景观是由官僚政治经济的专政产生的:“官僚政治景观利用一种官方声明,说明了包含一切现存事物的好形象,这一好形象常常集中于某一单独的个人身上,这个人成为极权主义凝聚力的保证人。”因此,集中的景观意味着专制和暴力:“哪里集中景观在统治,哪里也就是警察在统治。”而弥散的景观则与商品的丰裕相联系。在这里,商品极大丰盛的表象成为对每个人消费欲望的刺激。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满足,而是遵循商品拜物教的逻辑,使“消费者充满了宗教般的激情”。“像古老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商品拜物教也创造出了它自己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全部的使用价值只为一个目标:生产习惯性的顺从。”[21]在这个意义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承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为大众所制造的欲望幻象的批判,开启了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www.xing528.com)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德波的“景观”与视觉表象有密切的关系,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文化的“奇观”。作为批判理论的一部分,德波的景观批判指向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也就是德波所说的:“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2]正是以此为基础,德波才展开了对“作为景观的商品”“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景观时间”“领土治理”及“物化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