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化

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习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一样十分重视母亲的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不论布母猴是否供应食物,幼猴除了吃奶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与布母猴在一起度过的。现在,社会学习理论者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而是认为母亲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所提供的触觉、视觉、听觉刺激更重要,这些刺激是婴儿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此外,学习理论者与习性论者一样,也认为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优化

社会学习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一样十分重视母亲的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由于母亲总是与满足婴儿食物需要相联结,减少了“饿”这个基本的内驱力,从而使母亲获得了二级强化的性质,成了满足婴儿需要的客体,因此,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换句话说,婴儿的依恋行为是由母亲的喂食引起的。

为了验证这一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的动物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Harlow,1958)设计了罗猴研究。他制造了两种假母猴代替真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圆筒,称“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在圆筒外面包上一层柔软的毛巾布,称“布母猴”,这两个“母猴”都装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然后,让幼猴在笼子内对两个“母猴”进行自由选择接近哪一个。结果发现,不论布母猴是否供应食物,幼猴除了吃奶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与布母猴在一起度过的。于是哈洛推断,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现在,社会学习理论者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而是认为母亲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所提供的触觉、视觉、听觉刺激更重要,这些刺激是婴儿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由于“母亲”的这一作用,因此,母亲就成为婴儿的依恋对象。此外,学习理论者与习性论者一样,也认为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