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Mischel的社会学习理论

Mischel的社会学习理论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ischel指出,对所有关于特质一致性数据的评价,显然依赖于评价时的选择标准和研究目的;此外,特质论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Mischel认为,有这五种人格变量,不需要传统的特质概念就能判断人们行为中的稳定模式。

Mischel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Mischel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Walter Mischel(1930~),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家人移民至美国。年轻的Mischel在心理学理论上受到Kelly和Rotter的影响。1962年Mischel进入Stanford大学与Bandura共事。

img72

图8-6 Mischel

Mischel批判了传统的人格研究范式——心理动力论、特质论和传统行为主义。其中,他对特质论科学地位的挑战最引人注目。他指出:如果人格特质确实存在,那么反映某种特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应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高相关。但当时有实验研究表明,除了人格的智力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场独立性或场依存性测验与行为测验的相关系数高达.50之外,其余特质(如性别认同、依赖性、攻击性、支配性)都是值得怀疑的,这些特质的测量分数与在不同情境下行为的测量分数间的相关系数(Mischel称为“人格系数”)很少超过.30或.40。所以,特质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是值得怀疑的。即便它们相关显著,特质的测量分数在统计上也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Mischel指出,对所有关于特质一致性数据的评价,显然依赖于评价时的选择标准和研究目的;此外,特质论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他提倡用人们表现出的、许多独特的“如果—那么”(ifthen)、“条件—行为可能事件”(condition-behavior contingency),来揭示特质的结构和功能,这便是特质建构的条件方法。

二、人格变量

Mischel提出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人格变量,以解释个体行为中稳定的个体差异及其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分别是:(1)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即个体产生特定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建构能力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来源于人的内在潜力,人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观察学习、模仿等途径获得。(2)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是人对事件进行分类和自我描述的单元。通过编码和个人建构,人能对刺激进行认知转换,有选择地注意客观刺激的某一方面,对之加以解释、分类,从而改变刺激的意义,最终影响行为习得及随后的反应。(3)行为—结果预期与刺激—结果预期,前者涉及特定条件下的行为—结果关系,它代表在特定情境下,行为选择与预期的可能结果之间的“if-then”的关系;后者涉及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某事件能否引发另一事件的预期。(4)主观刺激价值,指个体主观知觉到的某类事件的价值,即他对刺激、动机和反感的激发或唤起。这种个体变量与那些能使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情感状态、并对行为具有诱发或强化作用的刺激有关。(5)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即对行为表现和复杂行为序列的组织规则和自我调节。尽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外部结果(奖励或惩罚)控制,但个体也通过自己的目标、标准、自我产生的结果来调节和激发自己的行为。

这些人格变量有助于在不同情境下及特定的行为水平上去描述那些独特的、适应性的、与特定情境有关的反应机能。Mischel认为,有这五种人格变量,不需要传统的特质概念就能判断人们行为中的稳定模式。

三、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Mischel强调情感和目标的作用,并将这些变量称为认知—情感单元(Cognitive-Affective Units,CAUs)。认知—情感单元是指个体可以获得的心理—情感表征,即认知、情感或感受,具体包括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由这些认知—情感单元所构成的人格系统被称为认知—情感人格系统(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CAPS)。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视人格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个体可获得的、可通达的不同认知—情感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组成关系网络;这种独特的关系网络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个体独特性的基础。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有两个主要假设:一是人在认知—情感单元的长期可通达性不同,即特定的认知—情感单元或内部心理表征被激活或“想起来”的难易程度不同;二是人在认知—情感单元之间关系的结构上存在稳定差异。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对人格系统、状态、特质、动力进行了重新界定:人格系统指在独特的关系网络结构中的认知—情感调节单元;人格状态指在特定时间,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之间的激活模式,它有赖于当时个体经历的特定场合和心理情境;特质即是个体特有的认知—情感加工结构;而这种认知—情感加工结构又是独特的加工动力的基础。在Mischel看来,个体差异是认知建构能力、解码策略、结果预测、结果价值和自我管理系统等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稳定而独特的人格结构是其经验、社会学习史与决定气质和遗传的生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结构不断与外部环境互动:由人格系统产生的行为影响其社会环境,影响人对人际情境的选择;而这些情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系统(Mischel & Shoda,1995)(见图8-7)。

img73(www.xing528.com)

图8-7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示意图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既在心理学又在生物社会学的水平上对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进行了分析。心理学的分析水平又可分为四级:一级水平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加工动力”的心理加工系统;二级水平是系统的行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模式;三级水平是对人格和个体行为的“知觉”,包括个体的自我知觉;四级水平由情境中稳定的个体环境构成,这些情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空间的特点。此外,还有生物社会学这一水平上的性情(predisposition),它由社会文化和遗传决定,在累积的社会学习中生成。Mischel认为,以往的人格研究之所以长期处于混乱和纷争,是因为只在某个或某几个水平上分析人格,忽视了其他水平,因而概念含义不明。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观点,它既以证明稳定的人格结构为目标,也关注与情境特征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动力过程;既能解释行为表现的可变性,又能解释产生行为的人格系统的稳定性。

四、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Mischel关于自我调节机能这个人格变量的一个具体佐证。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最基本的延迟满足实验情境是这样的:把4~10岁左右的孩子带入实验室玩“游戏”。游戏期间实验者借故离开,并告诉孩子如果要实验者回来,只需摇手边的一个铃铛。离开前,实验者给孩子呈现一大一小两支棒棒糖,告诉孩子必须等到实验者“亲自”回来,才能够吃大棒棒糖。在等待期间,孩子可以随时摇响铃铛,终止等待,这样马上就可以吃小棒棒糖,但必须放弃大棒棒糖。这些孩子就被单独留下,对着诱人的糖果呆上15分钟。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克制自己,等待更大的奖励;另外三分之一的儿童却不能忍耐,宁愿尽快吃小棒棒糖。

Mischel(1973)的实验表明,影响个体做出延迟选择的因素有:个体对等待的久暂,延迟奖励是否真会发生的预期,奖赏的主观价值,以及目标追求过程中应对诱惑和挫折的策略(如认知能力、注意能力等)。早期研究发现,延迟选择与社会责任、对时间回忆的准确性、智力、某些条件下父爱的缺失呈正相关,与过失行为呈负相关(Mischel,1961)。那些选择延迟奖赏并能有效等待的人,往往在“自我控制”的测量上得高分,能更详细地制定未来目标,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较少冲动以及更加亲社会(Mischel,1983)。他们还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没有选择偏好;到了5岁末,更多儿童会在等待过程中将奖赏物遮起来;从7岁左右,儿童能自发产生有效的认知策略,并能验证策略的可行性,能理解某些抵抗诱惑的规律;到10岁左右,儿童的延迟策略更为复杂,他们已经牢固掌握了基本的延迟规律。此外,学前期延迟时间的长短与青少年期的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和应对技能显著相关,且不存在性别差异。从父母的评价可以看出,那些能够较长时间等待的儿童语言表达更流利,做事更专心、理智、果断,更有计划性,更自信,更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社会适应能力更强(Mischel,Shoda & Peake,1988)。

人格的认知和社会认知取向都强调认知层面的重要性和人格的社会本质。但不同的理论家在各自研究中都有独特的着眼点。Kelly认为,个体通过独特的个人建构来分析和解释事物,其个人建构就是人格。Rotter提出人的行为由强化物和期望共同决定,把动机和认知两大主题整合到更为广阔的理论结构之中。虽然观察学习并非全新的概念,但Bandura对其进行严格的分析,以大量的研究使之得到科学证明。Mischel对特质的批评虽有不妥之处,但他使情境成为人格研究的重要变量,拓宽了人格研究的领域

强有力的实验背景是社会认知取向的一大优势。Bandura、Mischel等人的理论都是以一系列经典的实验研究为基础,并不停地被其他研究所推动。认知取向的人格研究从认知因素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探讨诸如媒体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自我调节机制以及个体控制能力等重要问题,摆脱了人与情境的无谓之争,深入揭示了行为的复杂成因。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和研究固然有很大的贡献,但也受到一些批评。首先,有些概念过于模糊,缺乏操作性定义。例如,“个人建构”到底是什么?个体到底有多少“建构”?角色建构库测验侧重描述而非客观的量化,我们还需要更好的工具来测量认知结构。其次,这一取向缺乏系统性,没有建立起完整清晰的理论模型。各种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有怎样的联系,机制又是如何?个人建构和认知结构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尚待解决。最后,人格认知层面的研究往往与人格的其他层面纠缠不清。一些常用概念如预期、目标、自我效能等,同时也是重要的动机成分。研究中有时将能力也牵扯进来,如解决问题过程中评定情境和计划策略的能力。

img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