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杜拉认为,个人、环境、行为三者中任意两者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的。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班杜拉认为适当的外部强化与及时的自我强化都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班杜拉对行为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为前人所忽视的观察学习,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生于加拿大,早年就读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来为新行为主义所吸引,前往美国学习行为主义,他在上学期间就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不仅高产,且作品的引用率也相当高,《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合著,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合著,1963)、《行为矫正原理》(1969)、《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等都是其中的典范之作。由于他在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和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公益事务的热忱和成功,他曾获得学界内外的多项奖励和荣誉。

班杜拉认为,倘若个体通过华生或斯金纳所说的直接强化的方式学习,那么行为的习得过程将是相当缓慢而漫长的,这种方式既不符合经济原则,也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因此,班杜拉提出人类最常使用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即指个体仅依靠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而不必亲自体验就能够学会某一行为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不必非得亲自接受食物或通过身体感受上的直接强化便能获得行为。这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提出的强化学习存在显著不同:首先,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行为;其次,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而是靠间接强化,即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受到强化的过程,而使自己的行为反应得到增强;第三,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观察者需要调动记忆和表象等内部心理活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第四,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只是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动作的机械复制,而观察者在观察动作的基础上除了模仿还会进行思考和总结,概括行为的规律,因此观察学习往往具有创造性。

班杜拉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需要确定从所面对的大量刺激中选取哪一个作为知觉和观察的对象,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认知加工。观察目标的选定往往受到观察者个人经验、能力、心理定势以及期望的影响,此外,示范活动的特性(如显著性、复杂性等)、示范活动的实用价值以及观察者的交际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发展都对注意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②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把行为者的动作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贮存在记忆中。这些以符号形式储存的示范信息能够在示范活动不在眼前时,为观察者的行为提供指导。观察者心理上的模拟练习和行为上的实际操作都有助于示范行为的保持。③动作重现过程。前两个过程都是发生在观察者内部的心理过程,是示范信息由外界环境进入到观察者的头脑中并转移到记忆系统中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则是将脑中贮存的示范信息以实际行为的方式展现出来,即从内到外的过程。观察者只有通过重现示范活动,才能根据结果的反馈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与示范行为相一致。④动机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行为的习得与行为操作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毕竟人们不会将他学到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只有在积极诱因的刺激或激励的作用下,行为才会出现。观察学习的这四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干扰观察者示范行为的再现。

班杜拉认为,个人、环境、行为三者中任意两者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环境决定了哪些行为能够得以表现,行为反过来又能创造和改变环境;个人的期望和价值体系影响个体采用何种操作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行为的结果又会通过个体的评估系统使价值观、期待等认知成分发生改变;个体不同的性格或气质特征将激发不同的环境反应,环境反应又通过自我评价而影响性格、气质的形成。总之,在不同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三者影响力大小的权重都是不同的。认知因素作为个人因素中最重要的成分,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www.xing528.com)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理论体系中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判断和预期。自我效能的强度总是与个体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当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信心不足,付出的努力往往也较少,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退缩或放弃。自我效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通过自我生成,个体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进一步对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的形成通常会受到五种信息的影响:①以往行为的结果。以往行为的结果以及通过行为获得的信息和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相反,多次的失败则使人灰心丧气,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降低,低估自己的能力。②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的对自己行为表现的预期。当一个观察者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会预测自己的行为也能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反之,当看到一个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失败了,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③言语劝说。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言语劝说用来说服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行动目标,尝试做某件事情。经言语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往往不够稳固,当遭遇挫折时容易迅速降低,而且还会受到劝说者特征的影响,如年龄、地位、专家身份等。④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当心情愉悦时,个体更倾向于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而在紧张、焦虑、忧郁或悲伤等消极情绪状态下,则易对自己形成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某项工作。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个体会认为自己对某些情境更熟悉、更具控制力,因此在这些情境下自我效能感增强;反之,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境中,自我效能的水平会降低。正因为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可预测力强,所以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成为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班杜拉认为适当的外部强化与及时的自我强化都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班杜拉对行为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为前人所忽视的观察学习,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他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