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朋友关系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朋友关系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对朋友进行分类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要注意察友。孔子对朋友的这种分类,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古人对于朋友的分类着眼点于朋友的有益或有害。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结成某种朋友关系,必须存在某种使他们建立友谊的“联系”。不同的联系,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朋友关系。由形成朋友的联系分类,也可以看出哪些朋友可交,哪些朋友不可交。这些心理学家是按交往的程度对朋友进行分类的,实际上是将朋友交往的深浅程度划分为六个层次。

朋友关系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少不了朋友的友谊哲学家培根曾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伊壁鸠曾说:“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然而,交友,应当注意“察友”、“识友”,因为朋友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不可不慎。要交友识友,就要首先对朋友进行分类研究。

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注意对朋友进行分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对朋友进行分类,是以朋友的作用为标准来划分的。朋友有好有坏,有的对你的事业、你的才智等有所助益,有的则相反,不仅无助于你的理想、目标,而且还会损害你的前途,你的事业。于是,孔子便首先把朋友分成“益友”与“损友”两类。接着,又按损益的不同效果进一步对朋友进行细分,将“益友”分为“友直”、“友谅”、“友多闻”三种,把“损友”划分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三种。

孔子对朋友进行分类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要注意察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即正直的朋友,讲信用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即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当面奉承,背后诋毁的朋友,专讲空话,不见行动的朋友。人们应当结交有益的三种朋友,而应尽量避免结交后面三种有害的朋友。孔子对朋友的这种分类,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我国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曾把朋友分为四类。这四类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争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在这里,苏浚对朋友的划分与孔子对朋友的划分有些相近,也是以朋友的表现及其作用为标准。虽然苏浚没有明确指出“益友”与“损友”,但也讲得很清楚,“畏友”“密友”为“益友”;“昵友”“贼友”为“损友”。

古人对于朋友的分类着眼点于朋友的有益或有害。这种分类方法和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友要慎重选择,要注意观察对方,然后再决定是否交友。在苏浚看来,应当结交的益友是在道义上,学业上互相砥砺,对缺点错误敢于直言规劝的“畏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不宜结交的朋友是:互相吹捧奉承、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以利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引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贼友”。

近代有的心理学家将朋友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人格结合”,是指相互之间因为敬仰对方的人格而结合的朋友;第二类是“同好结合”,是指相互之间因为兴趣、爱好相合而结合的朋友;第三类是“同志结合”,是指相互之间因为理想、志向而结合的朋友;第四类是因为外界条件的联系而结合的朋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结成某种朋友关系,必须存在某种使他们建立友谊的“联系”。不同的联系,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朋友关系。上述心理学家对朋友的分类,就是按联系的不同来划分的。

由形成朋友的联系分类,也可以看出哪些朋友可交,哪些朋友不可交。对于那种因“人格结合”而形成的朋友,因“同志结合”而形成的朋友就是可交的,这种朋友关系往往不带功利色彩,能够彼此互相激励,促进双方人格升华,在关键时刻鼓舞我们振作精神,继续前进。对于“同好结合”的朋友,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是看双方形成朋友联系点的“好”是什么。对于那种同好黄色书刊、同好吃喝玩乐、同好打架斗殴的“同好”朋友,万万不可交。有些青年男女,在交友上不注意“择友”,只注意“同好”,结果深陷泥潭,一失足成千古恨。

美国的心理学家还将朋友关系分成六类:第一类是友谊最淡薄的朋友;第二类是彼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第三类是功利重于感情的朋友;第四类是情谊真挚可以信赖的朋友;第五类是能够与之交心的朋友;第六类是真正的知己,绝对可以信任的朋友。这些心理学家是按交往的程度对朋友进行分类的,实际上是将朋友交往的深浅程度划分为六个层次。这种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择友。(www.xing528.com)

现在我们知道,朋友也有良善之分,损益之分。人人都想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避开那些虚伪,毫无生趣的“朋友”。那么,良友如何识别呢?这是简单介绍一下识别良友的两种方法——求异法与共变法。

通俗地讲,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工作职务、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朋友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可交的;反之,一个人不因这些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朋友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就是可以交往的良友。《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起初翟公当延尉时,宾客满门,每逢节日,门庭若市。到罢了官,众人即做鸟兽散,门可罗雀。《史记》作者司马迁对此发出感叹说:“一贵贱,交情可见。”意思是说,从一个人的贵贱变化,可以认识出朋友的真假。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也是说这个道理。

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中,对这种因贵贱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过深刻的揭露。家资巨万的商人奥斯本赛特笠有几十年的交情,两家儿女还订了亲事,关系更进了一层,成了朋友加亲家。后来,赛特笠破了产,一贫如洗,奥斯本理应相助,然而他却翻脸不认人,不仅断了老交情,还断绝了儿女的婚事。

在这起自古至今就有的故事中,可以用求异法进行分析。赛特笠有家资巨万,奥斯本与他就有交情,两家儿女甚至还结了亲事,这是正面场合。当赛特笠一贫如洗时,奥斯本就与他绝了交,断了亲,这是反面场合,在正面场合,赛特笠有财产,在反面的场合,赛特笠无财产。在两种场合中,只有财产的有无不同,其他方面的情况却相同。那么,赛特笠有无财产和奥斯本有无友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像奥斯本这类人结交的是钱,而不是人,这就是那种见朋友有难而忘义的“贼友”。

朋友的变化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A方的客观情况并没有变化,B方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B方对A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比如某人原有几个朋友,后来由于当上了什么“长”,什么“主任”,于是就对原来的朋友摆起了架子,说话装腔作势,甚至与原来的朋友断绝了来往。这种人,随着处境的改善,地位的提高,对朋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用共变法来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这种交友的变化与自己地位的变化有联系。这类朋友也是不可交的。

这样一说,似乎觉得世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交了。有的,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朋友。这就是,他们友谊不因双方的处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在贫穷时一如富庶时一样,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朋友才是可信赖的朋友。

梅兰芳年轻时,曾向齐白石学画,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后为,梅兰芳在曲艺界名声很高,齐白石却常因衣着平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被人理睬。但是,梅兰芳每当见到齐白石,总是恭敬地上前交谈,常常使在场人惊讶不已。齐白石为此十分感动……梅兰芳与齐白石的友谊直到终身。

这就是说,梅兰芳年轻未出名时对齐老是尊敬的,梅兰芳成名以后对齐老也同样尊敬,并不因已时过境迁,自己已经出名,而有所改变。这种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人的一生,要广交朋友,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友谊。但是,大千世界,相识人虽不少,而能真正结为良友者却寥寥无几。无怪乎清人何瓦琴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中可见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多么不易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