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族发展与绅士成员领导

宗族发展与绅士成员领导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绅士成员。宗族明显不是完全由绅士成员组成的。一位中国作者观察到,广东省一些最大的宗族夸称成员达到一万人。此外,个人权力常常伴随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影响力而来,没有什么重要性的宗族成员因而不得不承认绅士宗亲的领导地位。因此,宗族群体的财富仰赖最成功的成员的成就。

宗族发展与绅士成员领导

宗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绅士成员。绅士与宗族之间的密切关系,让一些研究者论定,宗族不过就是一种绅士组织。例如,一位中国学者就这样说:

我认为,无论是“大户”还是宗族,都是绅士的组织。……我确信,宗族在中国并不普遍,最有效率、组织完善的宗族只能见于绅士。宗族组织对没有土地的人或可怜的小地主完全是多余的。[40]

一般说来,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宗族是“绅士的组织”一语,应该是指宗族在正常情况下是由绅士促进和控制的。宗族明显不是完全由绅士成员组成的。另一位中国学者就正确地指出:“既然共祖群体(宗族)包括了同一远祖传衍下来的所有家庭,它就包括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富裕和地位突出者,也有贫穷和地位低下者,因为个别家户的财产情况有别。”[41]正是由于这种包括性,才有可能让一些宗族在合适的环境下达到一定规模。一位中国作者观察到,广东省一些最大的宗族夸称成员达到一万人。[42]如果认为它的所有成员都是官员或有功名的士子,那就很可笑了。的确,也有一些个别的事例显示,某个宗族(可能在一个时期或某个时点)全部都是农民。一位作者最近引述了一位受访者的话:

我们的村子在邻近地区是唯一姓楚(Ch'u)的。……虽然跟于(Yü)族的村子比邻,但两村之间既没有利益关系或行政关系,也没有敌对情绪。不过,我们宗族人丁日益兴旺,而他们日渐凋零。——他们的宗族成员全部是务农的,而我们的既有农人,也有读书人。[43]

不过,在这些于族的“农民”中,应该有一些地主。还应该指出的是,于族人丁之所以“日渐凋零”,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绅士领导,因为一个家族中有了“士—官”(scholar-official),不仅会强化该族的威望,也会加强该族的力量。浙江嘉兴一些最突出宗族的成员中,包括了相当大比例的士子,他们在明清两代京试中得到了最高等级的荣誉。[44]

因此,虽然宗族成员常常包括绅士和平民,但宗族的领导显然是要靠绅士的。绅士为宗族群体提供了积极的成分,而平民则是消极的。

在一个宗族内,绅士和平民之间有别,前者支配后者,是不争的事实。山东蓬莱县的宁氏宗族,成员中没有财富或社会地位者,既不能参加半年一次的祭祀和随后的宴会,对祭田也无权表示意见;他们作为宗族成员所享有的唯一权利,是可以葬在宗族墓园。[45]在江西南丰县谭族,以下列方式强调“士—官”的社会地位:首先,所有士子都被要求参加每年一次的祭祀;其次,举行祭祀时,所有执事都由“绅士”中挑选;第三,分发献祭过的肉(“胙肉”)时,普通人只能得1斤(大约0.597公斤),但参加仪式的每个绅士,根据他通过科举考试的等级,却可以分到2至8斤;第四,仪式结束时,所有“绅士”和长者参加一个大型宴会,而所有其他成员都被排除在外;第五,拥有官品或至少通过举人考试的成员,他的牌位可以免费供在宗祠,而所有其他成员的牌位要想进入,就必须缴交许可费。[46]在江苏无锡县赵族,绅士成员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区别更为明显,其族谱记载了下列族规:

此后捐银入祠,永宜禁止。……若夫忠孝节义,行堪风表,发名成业,身列甲科,是克振家声,以光世德,身后自宜入祠享祭。[47]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宗族成员间的社会差别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拥有相当财富的宗族尤其如此[48],但是,绅士成员常常满足于享有祭祀的特权,及对个群体的控制。他们较高的地位和威望,不但让他们自然地成为宗族的领袖,而且经常成为其贫困族人的恩人。[49]他们一般要对后者慷慨的,要帮助后者。不仅是因为向族人伸出援手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而且因为,慈善在传统上被视为品德高尚的象征,是扩大他们自己威望的有效方法。(www.xing528.com)

宗族组织的细节每个事例各不相同,但在一般来说,每个宗族群体都会公推一名合适的成员作为领袖,建立起一种管理或处理宗族事务的组织。宗族领袖通常称为“宗长”或“族长”;他可能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宗族的“首席执行官”,或兼而有之。[50]有时,宗族也会挑选一些“执事者”来帮助族长履行其职责,特别是管理宗族财产和祠堂的职责。[51]在规模较大的宗族,还设置了几名“副族长”,每名统率所属的“房”,因而一般称为“房长”。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各房的事务,就可能由各房长处理,但关于整个宗族事务的处理或决定,就要征求所有这些领袖的意见,或者取得他们的合作。[52]偶尔,宗族改组成一种“直接民主”:所有成员在族长和房长率领下,聚集在宗祠里共同决定重要的事情。领袖们引导讨论,资浅者发表意见。[53]

年龄、较高的辈分,以及个人才能,通常是宗族领导的主要条件,但社会与经济地位也经常是同样重要的。在一些宗族,族长是从辈分最高的人里头挑出来的,但被选中的不必是属于最长的那一房的成员[54];在另一些家族,假如候选人的年纪都够大了,就根据“才干”来挑选。[55]在大多数情况下,绅士成员都享有优先权;拥有足够的财产,有时也被视为占有一定职位的条件之一。一位现代作者概括了这个情况:

一个中国村庄,一位族长(或宗族领袖)对族中所有家庭具有一定影响。……他一般是比较年长的,但有时也可能是该村最富有家庭的家长,因为他很有钱,能够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56]

总之,“才与德”的标准很容易并到官品和财富里面。理由很简单,目不识丁的农民很少有机会展现个人的才华,而功名、官品,或殷实的财富,很容易拿来充分证作为拥有者的才华。此外,个人权力常常伴随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影响力而来,没有什么重要性的宗族成员因而不得不承认绅士宗亲的领导地位。

社会地位在所有宗族中并不一定都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一位学者最近的就指出:

家族越贫穷,社会差别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年龄和辈分就是挑选族长适当的决定因素。但是,如果有一些成员拥有殷实的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等级就会越来越被强调,在选择族长时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57]

这个论述非常正确,因为宗族的物质和财务资源一定来自知名及富有的成员的捐助。因此,宗族群体的财富仰赖最成功的成员的成就。在这种含义上,甚至可以更确切地说,一个宗族内的社会差别越小,它就越贫穷。但是,由于宗族组织无法发展到比较大的程度(除非当地繁荣到一定程度),而帝制中国的财富分配并不平均,绅士控制宗族也就成了常态,至少在清代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