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除贫民窟运动的优化措施

清除贫民窟运动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模式深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并把清除贫民窟和解决社会住房问题交给自由市场。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转向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首要任务就是制订公共住房计划,清除贫民窟,并推动了1937年的《住宅法案》的诞生。

清除贫民窟运动的优化措施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之一。18世纪始于英国继而辐射全世界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国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属于自发扩展型。1930年英国工党政府制定格林伍德住宅法,采用当时有影响的“建造独院住宅法”和“最低标准住房”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在清除地段建造多层出租公寓,并在市区以外建一些独院住宅村。这一法规首次提出对清除贫民窟提供财政补助。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城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衰退,造成衰退的原因是“二战”后城市人口郊区化过程。1946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新城运动,加之人们收入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引起人们自发地离开城市。过度郊区化造成内城的衰退,从而引发物质性表象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更新政策从大规模清除贫民窟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更新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文化继承以及保留历史悠久的街区和社会生活特色等问题被提了出来。这一阶段住房政策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政府由房屋建设补贴转向主体补贴,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提供帮助。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模式深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并把清除贫民窟和解决社会住房问题交给自由市场。当时的住房委员会报告中指出政府的钱不应花在城市更新和公共住房供应商上,政府在制订一个规划大纲后,私人投资便可以胜任此工作。美国基于公共住房计划的城市更新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大萧条,私人企业投资中断,南方黑人向北方工业城市迁移,白人向郊区聚居,城市中心城的衰退日益严重,市场力量对旧城振兴已无能为力。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转向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首要任务就是制订公共住房计划,清除贫民窟,并推动了1937年的《住宅法案》的诞生。该计划强调为“穷人”和“有色人种”服务,但对振兴城市经济而言仍动力不足。1949年,在总结之前“清除贫民窟”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联邦政府推出了更为综合、深入的以城市复兴为目的的《住宅法》,这一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官方城市更新计划的开始,为之后持续二十多年的城市更新奠定了法律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