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与坊:历史成因丰富了空间形态

里与坊:历史成因丰富了空间形态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1田子坊与法租界发展的关系社会功能与意义的赋予使得原先的一片农田逐渐演变为物质形态丰富、社会生态多样之地,这也正是“社会—空间”辩证之体现。泰康路街区共分布着16组居住里坊、10处花园洋房,这些居住组团大小不一,最大规模的里坊有50幢房屋,最小规模的仅有6幢住房。街区完全遵循了“邨比坊好,坊比里好”的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市中心住区的命名规则,而田子坊也并非该街坊的本名。

里与坊:历史成因丰富了空间形态

图5-1 田子坊与法租界发展的关系(来源: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学生调查,2008年)

社会功能与意义的赋予使得原先的一片农田逐渐演变为物质形态丰富、社会生态多样之地,这也正是“社会—空间”辩证之体现。法租界时期,这个区域成为法租界洋人区、法租界华人住区、法租界市政设施集中区及边缘工厂区的交汇之处,是法租界中华人聚集的地区,华人比例占该片区人口的90%以上。当时在这个区域中工作和生活的人群,既有租界政要、大商人,也有一般的公司职员,甚至工厂里的工人。因此街区与一般的石库门[3]住宅区有所不同,这一点从现今留下的丰富的建筑形态与参差的建筑质量以及街区内不同的弄堂命名[4]中均可见一斑。由于地理区位及空间功能的特殊性,以及不同使用者所构成的社会空间的差异,街坊内的建筑形态非常丰富:有典型的江南乡村民居、花园洋房、公寓住宅;有旧式石库门里弄,也有新式里弄建筑。从建筑装饰风格而言,有折中主义、新文艺复兴、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泰康路街区共分布着16组居住里坊、10处花园洋房,这些居住组团大小不一,最大规模的里坊有50幢房屋,最小规模的仅有6幢住房。街区完全遵循了“邨比坊好,坊比里好”的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市中心住区的命名规则,而田子坊也并非该街坊的本名。从1947年街区空间分布来看今日的建筑类型,“邨”多为整齐完好且带有欧陆风格的联立小洋房,而“坊”“里”多为一般的石库门建筑,且不同的“坊”“里”风格不一,以“里”命名的小住区建筑质量更差。从石库门发展历程来看,泰康路街区的旧式里弄建筑包括了早期石库门风格及后期石库门风格,旧式石库门里弄以泰康路210弄、248弄及274弄(这三条弄堂也是田子坊创意街区的所在区域)为代表。街区中还分布有不少新式里弄,以街区西部的群贤别墅、勤乐村、薛华坊等为代表,这些住房内设有卫生设备,其中还有部分建筑在基地中配置了汽车间,可见当时街区居住的社会结构之多元(见图5-2)。

(www.xing528.com)

图5-2 田子坊所在街区内的丰富的建筑类型

当然,除了建筑质量和类型之分,“上只角”“下只角”的空间建构是上海人以居住地点来暗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潘天舒,2007),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虽有差别,但更重要的是地段。田子坊所在的街区位置恰好是上只角、下只角的交接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空间概念,既有物质空间在地理区位方面的标识意义,也包括社会认知方面的文化意义。

图5-3 1947年街区住宅类型构成(资料来源:上海城建档案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