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优化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改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紧密相连。因此,绝大部分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企业职工成了我国社会福利享有的主体,他们的福利需求按规定通常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数据统计显示享受社会福利的成员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我国总人口的25%以上。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都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体,职业为依托,关注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费支出都是依靠国家财政。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优化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改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紧密相连。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在1951年8月发布了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本次报告中提到城市社会救济福利主要的保障对象分别是城镇孤寡老人弃婴孤儿残疾人等。本次报告提到进行福利救济的方式是,民政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法定程序设立专门的福利机构为这些群体提供各种保障。这个时期,社会福利事业机构和社会福利企业这两个类型是福利机构的两个分支。福利事业机构主要有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指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一些特殊的就业职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虽然这次报告的发布解决了一些群体的问题,但数据资料显示,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到城镇的极少部分人群,受到的福利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1%。

我国分别于1950年6月、1953年颁布了《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这些法律草案不仅提到了企业职工的生活、探亲、交通补贴、取暖补贴等,还提到了应该由企业或者资方提供资金设立食堂、托儿所等。1953年5月、1954年3月我国分别发布了《关于同一掌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用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1957年分别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和《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对国家机关职工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住房补贴、工作交通补贴、职工及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给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规定。因此,绝大部分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企业职工成了我国社会福利享有的主体,他们的福利需求按规定通常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数据统计显示享受社会福利的成员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我国总人口的25%以上。在那段时间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主要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而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不难发现,那时候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了我国的社会福利。(www.xing528.com)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后,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职工们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都在不断完善与提升。总的来讲,在“高就业、低工资”这种就业和分配制度下的时期,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是很好的,这些福利补足了他们因低收入造成的生活亏空。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都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体,职业为依托,关注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费支出都是依靠国家财政。职业福利现在仍然存在,它在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