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科齐视野下的国际格局与优化

萨科齐视野下的国际格局与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科齐上台前后,正值小布什政府执政的晚期,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国家经济不断虚空的同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挑战,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地位难以为继,国际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相对大国论”和2008年《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中关于全球化的描述基本反映了萨科齐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认识,构成了法国视野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

萨科齐视野下的国际格局与优化

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1991年12月21日,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两极体制瓦解,世界步入了一个“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里,冷战结束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飞速发展。中国、印度、巴西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成长为新兴经济体,其角色逐渐由全球化进程的跟随者转变为全球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而中国甚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龙头。经济全球化使得在冷战时期产生的多极化趋向继续发展,但多极格局并未形成。

在“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凭借它拥有的经济、科技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巨大的优势,雄心勃勃地企图打造美国意志下的世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是美国高居世界权力金字塔顶端,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居中,其他中小国家处于基层。巴里·布赞(Barry Buzan)[5]教授称之为一种“1+4的权力结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一超多强”格局(或称之为“一极多元”),是介于单极和多极之间的一种状态。美国尽管是权势盖世的超级大国,但美国周围存在着许多制约其霸权的力量中心。美国也并非能为所欲为,它同时受到多方制约,其他大国的作用和对国际事务的制约和影响不应被低估。

萨科齐上台前后,正值“后冷战时期”走到尽头,“一超多强”、“一极多元”的国际格局尽管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一超多强”、“一极多元”的基本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在后冷战时期,全球化迅猛发展,“一超多强”、“一极多元”的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成为有影响力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代表。美国方面,小布什政府明确摆出要建立单极世界的架势,在“9·11”事件后,发动了“改造中东”的伊拉克战争,公然推行“单边主义”。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黩武政策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源头;美国过度膨胀、滥用权势、国内力量透支、内外矛盾激化、国际政治形象大损,小布什政府新保守势力在名誉扫地后,只能黯然下台。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严重后果引发美国上下深刻反省,成为后来美国政治变革和外交转型的重要催化剂。萨科齐上台前后,正值小布什政府执政的晚期,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国家经济不断虚空的同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挑战,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地位难以为继,国际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

经过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金融海啸、经济危机,美国作为“一超”(一极)出现了衰落的征兆,“多强”(多元)力量不断走强,但是一方面美国的衰落是相对可控的(不会出现苏联解体一样的局面),另一方面,多强的力量还不够强,难以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构成威胁。笔者认为目前“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并且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美国仍然是包括军事、经济、金融在内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指出:“多元力量还在发展,例如新兴国家和20国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的美、欧、日三极格局已经被改变。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这种多元力量的发展,主流还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对抗的。另外,尽管军备质量竞赛有加剧之势,但包括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与使用受到国际社会很大的约束,核大国在裁减核武器,核扩散在国际上受到禁止。因此,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综合意义上的‘一极’。这种‘一极多元’国际格局未来几十年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世界格局有可能向谋求多元共存方向演变。”[6]

那么,在法国视野下,萨科齐如何认识当前和未来国际格局呢?萨科齐眼中的国际环境是怎样的呢?(www.xing528.com)

2008年1月18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总统府爱丽舍宫举行的驻法外国使节新年招待会上讲话。萨科齐表示,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未来三四十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7]2008年6月17日,新一版的法国《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出台。在这份新的白皮书中,法国对当前和未来15年间新世界形势有了新的认识。白皮书指出,自1994年法国出版国家防务白皮书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新的白皮书认为“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9],全球化带来了“令人惊骇的信息传播加速、财富的快速交换,如同人员的快速流动一样,既从正面,也从负面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和国际安全系数。强国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将来还会再变。尽管世界不是必然变得更危险,但是已经变得更不确定、更不可预测”[10]。在安全上,“一些危机相互牵连,尤其是以中东地区和巴基斯坦更为明显。法国与欧盟处在最直接最脆弱的位置,是恐怖主义明确瞄准的目标;到2025年,法国与欧盟的领土将处于由新兴强国发展起来的弹道导弹的射程之内;一些新的危机已经显露,如信息攻击、环境危机、生态危机[11]。总之,2008年新版的白皮书对未来十五年的状况做出了战略分析,并且以此为依据确立了法国国家防务和安全的新政策。

“相对大国论”和2008年《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中关于全球化的描述基本反映了萨科齐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认识,构成了法国视野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萨科齐充分意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崛起的现实和影响,认为新兴经济国家必将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这一方面是对现实的承认,并积极布局未来;另一方面是在肯定新兴大国的地位的同时,强调新兴国家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上,萨科齐对全球化的认识,反映了法国等老牌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对经济全球化的不适应和受到的冲击,它们在与新兴国家的竞争中有败阵之势,因而更强调由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化使法国外交面临新的战略困境。一些新兴大国(中国、印度等)和新的合作轴心(如南南合作)的出现,使法国外交上的强势地位和一些传统的价值观遭遇到新的挑战;法国经济的长期低迷,更导致民众对外部经济竞争敌意增加,不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获得普遍拥护,意识形态因素也随之抬头。事实上,这些问题也曾令希拉克头痛不已,但他用灵活的手腕和饱满的激情一一进行了化解,而对萨科齐而言,挑战则可能要艰巨得多。将全球化带来国际社会的变化定义为“不确定性”,并将“世界的不确定性”作为法国外交新战略的依据。2008年白皮书认为,全球化塑造着国际关系,全球化“使得国际体系更加不稳定、更加难以控制,因而更加令人担忧,带来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12]。而法国所担忧的其实不是全球化本身,法国担忧的是世界“战略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以及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的相对衰落,并认为(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脆弱”[13]。同时,法国对全球化中的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表现了担心。“脆弱的国家和没有法治的地区爆发危机和战争成为国际安全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可能发生战略突袭和战略突破。”[14]这一判断成为法国安全和国家防务政策的关注重点,萨科齐带领法国重返北约以及史无前例地同英国签订在军事力量上全面合作的协议都是对此的应对表现。

我们认为,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抗拒,这一趋势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安全格局,构成了萨科齐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我们认为,如果萨科齐所说的观点成立,未来三四十年内,世界将会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呈现多极化格局,但至少在未来5至10年内,“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仍将延续。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美国的相对衰退更需要时间。衰退中的日本号称遭遇“失去的十年”,但仍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力量,何况世界霸主美国,其衰退并不是绝对衰退,而是相对意义上的衰退,因而这“一超”沦为平庸必然不是短期内可能发生的。国际关系格局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某突发性重大事件作为诱因和导火索。这是我们对当前和未来国际格局在我们自己的视角下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