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科齐对美政策与法美关系的发展

萨科齐对美政策与法美关系的发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科齐上台后,面对法美关系紧张的不利局面,采取了“和解政策”,积极向美国示好,并重返北约组织,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北约领导权。萨科齐对美国的外交策略可总结为“借力和制衡”。萨科齐在阿富汗等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在伊朗问题上、朝核问题上对美国给予配合和支持。[50]萨科齐上台后,法美关系出现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

萨科齐对美政策与法美关系的发展

(一)“和解政策”及“借力和制衡”

希拉克时期的法美关系和对美政策对萨科齐有着明显的影响。萨科齐基本上延续了希拉克对美外交策略上的灵活和务实作风,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际事务中,积极借重和利用美国因素,通过时而充当美国的亲密合作者,时而扮演美国的坚决反对者,来树立法国的大国形象和扩大法国的影响力。

萨科齐上台后,面对法美关系紧张的不利局面,采取了“和解政策”,积极向美国示好,并重返北约组织,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北约领导权。“和解政策”指萨科齐利用美国伊拉克战争后单边主义受到国际舆论的指责,国际政治形象下降,同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下国家经济实力下降的时机,在美国急需盟友之际,积极向美国靠拢,强调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彰显法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并借机争取提高法国在与美国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主动向美国示好,改善法美关系,强调法国西方发达国家阵营的属性,加强大西洋联盟关系。萨科齐对美国的外交策略可总结为“借力和制衡”。这种对美策略,既有联合也有斗争,同时从与美联合和与美斗争两个方面来争取法国外交事务上的最大利益,体现法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联合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萨科齐强调法国的“西方大家庭”一员的属性,改善大西洋联盟关系,实现重返北约组织。萨科齐在阿富汗等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在伊朗问题上、朝核问题上对美国给予配合和支持。与美国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萨科齐表现异常活跃,挑战美国主导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积极推动建立G20机制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萨科齐的“借力”策略是指通过与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加强同盟关系,来共同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挑战和国际安全领域的挑战,同时提高法国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增强其有所弱化的欧盟核心地位。萨科齐的“制衡”策略是指,萨科齐积极开展均势外交,加强与世界大国的联系和合作,特别注意争取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的支持,共同挑战美国“世界领导者”的地位,通过对美国的挑战,树立法国的大国形象,维护法国和欧盟的利益。

(二)萨科齐时期法美关系的发展

在题为《法国的外交政策:选择的时刻》文章中,法国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沙里侬(Frédéric Charillon)指出“欧洲与美国:亟待澄清两个重点”、“2007年的法国,有两个首要任务,一是在欧盟范围内确定法国外交的姿态,另一个则是改善与美国的联盟关系”。[46]这一看法的背景是欧宪危机导致欧盟事实分裂,法国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使法美关系持续紧张、法国外交利益严重受损。弗雷德里克·沙里侬指出法国和美国这两个历史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跌宕起伏。希拉克时期,伊拉克危机把法美紧张关系推上一个高峰,但这还不足以用来解释巴黎华盛顿之间存在的隔阂,伊拉克危机只是凸显了两国间的不和,但并不是导致不和的导火索。弗雷德里克·沙里侬指出,在希拉克时代,希拉克作为“戴高乐主义”的坚定继承者,一直强调世界多极化,极大地牵制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单边行为,阻挠了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来达到控制“敌对国家”的意图,最终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跨大西洋联盟出现了内部的分裂,从而制衡了美国的行动;但也正因为法国的这些有碍美国利益的行为,法美关系出现低落,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减少。而这直接导致了法国的外交空间受到压缩,影响到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是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法国所不能容忍的。[47]国内法国问题研究者李梅指出,因为2003年法国旗帜鲜明地反对伊拉克战争,赢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誉,但也让美国极度不满。布什不仅嘲讽法国为“老欧洲”,还采取多种措施来挤压法国。如美国极力推动欧盟东扩,其主要用意就是要通过欧盟的膨胀来淡化法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反对欧洲建设共同防务体系,推动在波兰和捷克设立导弹防御体系计划,背后都有牵制法国的意图。实际来看,欧盟东扩后,法国在欧洲事务,特别是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受到很大制约,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外交空间也不断缩小,对外关系失去平衡,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日益微弱。[48]对法美而言,在一些原则争端问题上比如说多极化问题、文化差异问题、冲突解决中的武力使用问题、反恐怖主义问题以及一些重要的横向全球性问题(如环境可持续发展、人权等)上,对话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萨科齐明白,受到美国的掣肘,法国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法国有必要和美国联手而不是继续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因此,他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1.萨科齐政府与小布什政府的“蜜月期”

在《见证:萨科齐自述》一书中萨科齐这样表述了他对美国的态度:“从法国的战略利益来看,法国同美国的对立构成了一个双重错误。之所以说错误,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个无视朋友或批评朋友的坏战略,而美国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继续是我们的朋友和盟友。其次,法国拥有表达意见分歧的自由,尤其是因为表达意见分歧并不是质疑两国的根本关系。因此,法美两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是正当的,假如这种意见分歧不同法国扬言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威胁联系在一起,那就会让人听得更加清楚。法国的国力相当强大,足以防止做出任何激动的、流行成风的或者过激的反应。我相信,法国有必要同美国达成谅解。我也相信,法国在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将会正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因为它善于深刻地调解和澄清两国关系。我认为,法国应当避免将自己与一国人民的持久友谊同自己的犹豫态度混淆起来——尽管这是由一个政府、一种方法和一次冒险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启示自己采取的犹豫态度。我并不迷恋美国的模式。不过,如果必须加以选择,那我就会感到自己比世界上许多人更加接近美国社会。”[49]而在亲近布什遭到指责时,萨科齐说“虽然与美国总统布什的见面为我自己带来了重重困难,但美法两国的友谊是深刻的、诚挚的、可靠的,是绝不会屈服的”。萨科齐是战后60年来第一个“拥抱美国”的法国重量级政治人物。[50]

萨科齐上台后,法美关系出现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萨科齐的亲美态度[51]和他意识形态上的西方立场都让人相信跨大西洋关系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在萨科齐上台后法美关系确实得到了改善。2007年5月,萨科齐在总统选举的第二轮结果宣布之后发表演说,把自己看成是美国人的朋友(即使他也曾在演讲中强调了与华盛顿方面的不和之处,比如气候变暖问题[52])。在美国,媒体杂志上对萨科齐竞选总统的赞扬声一片。《华尔街日报》认为“法国人再也找不到接替希拉克的更好的人选了,萨科齐会给爱丽舍宫带去活力,带去青春和勇气”[53],《华盛顿邮报》也作出了同样的报道,认为“法国人给萨科齐一个任期以便重振法国”以及“为了和法国政治中存在着的悲观、怀疑和否定主义说再见”[54],《纽约时报》认为“萨科齐当选是一个抱负、效率及变魔术般灵活的政策的伟大胜利”[55]

总统竞选几个月后,萨科齐赴美国度暑假,在布什家里会晤了老布什和小布什一家,展开了一次“庭院外交”。[56]在2007年11月,他再次赴美国,第一次以总统身份正式访问美国,他在美国国会上发表演说,颂扬了“美国梦”,把它比作“旧世界梦想的实现”,“在这里,最显赫和最卑微的公民都知道,没有东西是老天给的,一切都可以依靠努力得到……美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成功把梦想转化成所有人的希望”。法国对美国立场的指导路线被定义为“同盟”关系,是“伙伴”,是一个“靠得住的朋友,一个独立的联盟,一个自由的联盟”,萨科齐说“朋友之间,我们可以有分歧,可以有不合,可以有争议。但一旦遇到困难,我们就是他们的朋友,会站在他们一边,会支持他们,帮助他们”[57]

在萨科齐的思维里,重建欧洲防务体系和重返北约并不矛盾,他希望的是在让盟国美国放心的同时,进一步让欧洲联盟国放心,相信北约和欧盟的防务是相辅相成的。萨科齐说:“面对威胁和危机的扩大,一个有效防务的欧洲的发展是战略所必须的。这就是我未来几年的首要工作任务。把欧盟防务和大西洋联盟对抗起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防务的欧洲及融入大西洋组织是法国安全和防务政策的两个主要方面。”[58]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萨科齐急欲修复与美国及北约的关系。

萨科齐上台后法美关系由冷变暖,法美关系升温也是美国愿意看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的美国深陷伊拉克战后的泥潭中,忙着应付伊拉克维和和重建等事务,迫切需要西方盟友的帮助,而法国又正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法国的支持无疑相当重要,因此美国求之不得要加强与法国的关系。再者,欧洲地区当前在安全领域出现的新局势也促进了法美间更亲密的接触。2007年年初,美俄关系因为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出现了空前紧张的局面。加之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些都对美国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修复法美关系、与法国建立安全同盟伙伴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另外,近年来非洲地区冲突不断。为了解决诸如苏丹达尔富尔等非洲问题,法美积极介入其中,而这也为改善彼此间的关系提供了动力。[59]在布什年代,单边主义导致美国在全球形象急剧恶化,四面树敌。伊拉克战争后,正在寻求盟国之时,萨科齐这样一位毫不掩饰地表示亲美立场的法国重要人物,当然受到布什热烈欢迎。(www.xing528.com)

改善法美关系对法国而言意义重大。首先,改善法美关系,消除美国对法国的不满和外交掣肘,可令萨科齐在国际舞台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和实践减少阻力,萨科齐带领法国重返北约并获取一定领导地位就是典型的实例。其次,也有利于提高法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和推动欧盟共同防务的发展。再次,改善法美关系,使法国可利用美国因素来影响包括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对法外交,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法美关系和中法关系体现出一种逆相关的特征:法美靠近,中法则远;法美疏远,中法则近。

2.奥巴马时期的法美关系回归“正常关系”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全面修正“布什路线”。奥巴马政府重新开启了欧美盟国间的和谈,开启了强化多边主义以及在全球合作上重新加强跨大西洋关系的全新执政。夏洛特·勒普利(Charlotte Lepri)说:“诚然,法美两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从来没有完全忽略法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的理由。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法国只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阿富汗问题)。”[60]奥巴马当选后,两次访问法国,奥巴马对法国也表现出了友好的意愿。然而,法美关系在奥巴马当选之后没有更进一步发展,法美间也没有出现更为和睦的局面,相反,分歧和不和的声音出现得更多。比如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上,萨科齐与奥巴马的关系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记者会上两人相互恭维,萨科齐赞扬了奥巴马“建设新世界的愿望”,奥巴马则称赞萨科齐有着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但法美总统在重振世界经济和加强金融监管两大主题上各执一词;又如法国大肆批判奥巴马赢得全世界一片欢呼的布拉格“无核化”宣言,激烈反对奥巴马销毁核武器倡议(对于法国来说,核武器和核威慑力是构成法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支柱,是维护法国大国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又如,奥巴马呼吁欧盟接纳土耳其加入欧盟。奥巴马当然知道,欧盟内部目前最主要反对土耳其入盟的就是法国。不甘示弱的萨科齐当即重申“反对土耳其入盟的立场没有改变”,且这是“欧洲的内部事务,与华盛顿无关”[61]

奥巴马时期,美国经济及战略重心开始迅速向亚洲转移,美国在欧洲参与得越来越少。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ïsi)[62]认为华盛顿方面似乎越来越关注亚洲了。“美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它自己。在美国人看来,它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内部的。如果美洲对世界感兴趣,那主要关注亚洲这一强劲对手以及中东这一问题地区,如果说欧洲不再是个问题也不能帮助美国解决问题,那美国又为何要对它感兴趣?”[63]面对这样的一个变化,法国以及欧洲的声音开始不易被听到。“正在等待一个强大的、可靠伙伴关系的美国正在把目光从它原先的传统伙伴身上转移到新的方向。”[64]“我们很可能已经进入跨大西洋关系的历史转折点:法国以及欧洲,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世界经济背景之下,不再是美国战略重点以及美国的专属伙伴。”[65]战略上的需要以及国内问题都导致了美国在法国和欧洲的举动上有所牵制。夏洛特·勒普丽(Charlotte Lepri)指出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尽管先后两次访问了法国,但实际上,美国总统两次访问法国,访问的首要任务并不直接是为了加强法美关系,而是为了庆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北约成立或“一战”纪念日)。“与法国的合作在一些领域是美国人所看重的,但在奥巴马时期几乎没有什么新计划被实施,跨大西洋合作主要还是布什年代开启的。”[66]

夏洛特·勒普丽指出:“在一些年内,法美关系将会由糟糕的状态(伊拉克危机)过渡到欣喜状态(在奥巴马选举时,萨科齐受到美国国会的热烈欢迎),之后再回到“正常”状态——真诚的,但还是有点紧张的关系。这一“正常关系”可能并不是最坏的;它至少让两方都知道对方在期待什么,不期待什么,但在未来一些年法美关系中几乎不会出现过激的改变。”[67]这一“正常关系”的外在表现就是和而不亲,斗而不破,时远时近。

3.萨科齐在全球经济治理上挑战美国

萨科齐认为应该吸取2008年危机的教训以避免危机再现,“我们必须彻底终结将我们带到悬崖边缘的不负责任行为”。对于全球经济治理,在萨科齐看来,全球金融体系的失灵源于疏于监管的美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应该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寻找问题,将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促进贸易、加强金融监管以杜绝金融危机重演。

在2008年年底的华盛顿金融峰会前,萨科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观点。萨科齐认为“美元在‘二战’结束后成为唯一的世界货币,但现在已经丧失了这一地位”。“世界在改变,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法国认为,不能把20世纪建立的秩序延续到21世纪。”[68]

多伦多峰会上,美国和欧洲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两国还是就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僵持不下,法(欧)美两方的政策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增长上,2010年年初以来,债务危机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经济,法德于是联手应对危机,通过紧缩货币、减少财政赤字、稳定公共财政来拯救欧盟经济。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欧洲国家必须停止以负债为基础的增长,要提倡以真实基本面为基础的增长。与默克尔的观点不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多伦多峰会需要重点讨论如何保护和推动经济复苏。他不希望欧洲国家执行过度紧缩的财政政策,认为这一做法将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不利于就业市场的回暖。法国巴黎大学经济教授米歇尔·阿列塔指出,欧美的这一分歧实质上是一场凯恩斯主义重商主义之争。美国希望借助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带动需求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认为当前较为脆弱的经济状况很难承担财政紧缩的后果;而德国鉴于国内人口老龄化等现象,担心出现内需疲软,所以德国决定借用重商主义思想,着力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积累对外贸易顺差。两种主义之争的结果是国际经济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大。另外,在国际金融监管的形式上,法德主张世界各国征收金融交易税,并将税收用作救助成本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确保金融公平竞争,预防金融风险的出现。但美国、加拿大等国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会降低信贷流动。另外,在G20机制建设上,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加强二十国集团相关机制建设。萨科齐认为,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很好的全球治理平台,但如果不形成一定的机制,其形成的决议将没有任何约束力。但美国方面对此予以否决,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加雷特在《外交政策》2010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二十国集团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构建了一个类似于非执行董事会的组织,而不是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委员会,其形成的决议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改革和监管现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而对全球进行治理。最后,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萨科齐倡导对现有体系进行改革。但美国希望说服欧洲,让欧洲将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部分出让给新兴经济体。与此相对应,欧洲方面则认为应以绝对多数原则取代美国当前享有的一票否决权。[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