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西汉南越国釉料的来源、工艺与应用

探讨西汉南越国釉料的来源、工艺与应用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初年南越国釉的技术及材料来源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经过研究,广州南越国宫署的釉与江西、浙江等地的原始瓷釉并不相同,表明它不是沿用华南地区的技术原料。南越国的工匠也可能从外来的文化交流中学习新的工艺技术,甚至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域外制釉的技术或原材料,将玻璃釉应用于建筑材料。

探讨西汉南越国釉料的来源、工艺与应用

南越国的制陶业是岭南新石器时代几何印纹陶制陶业的继承和发展。在岭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许多制作精美的印纹硬陶出土。东周时期,几何形印纹硬陶达到鼎盛阶段,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一个陶系,及至南越国时期又有所发展。发现于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贵族墓葬中的陶器数以万计,主要是存储器、炊煮器、日用器和明器,造型匀称精美。器形约有50余种,主要有瓮、罐、瓿、盒、鼎、壶、钫、提筒、匏壶、釜甑、熏炉、联罐等等,它们是南越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南越国墓葬中的重要随葬品。

南越国时期的陶器有一个显著特点:以灰白色硬陶为主,釉陶占有一定比例,属南方早期的青釉系统。南越国时期,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种类急剧增多,施釉的方法也被广泛使用,凡属胎质坚硬的陶器,胎表往往附有黄绿、黄褐的一层极薄的釉。但南越国陶器中施的釉,釉层薄而不匀,胎釉系数不结合,多被泥土侵蚀而剥落,能够完整保存的甚为罕见。以南越王墓的陶器为例,大多釉陶均已剥落。

南越国制陶业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烧造砖瓦等建筑材料,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有青釉砖,砖的表面、底面和侧面均施有青釉。这些青釉砖瓦,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生对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砖和瓦是利用本地陶土在本地烧造的,表面施了一层玻璃釉。

中国的建筑材料上施釉,过去认为到了北魏时才出现,称作“玻璃瓦”,在大同北魏故城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些琉璃瓦碎片。南越国宫署遗址距今2200年,出土的砖瓦面上施釉,在国内同时期的砖瓦未见先例,而且青黄色釉在大小方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多种建筑材料上都有发现,说明不是偶然的。除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外,1999年在当时的广州市区东山农林下路清理的一个南越国时期的瓦片堆积坑,出土3000余片绳纹板瓦和筒片碎片,其中约有20%瓦表面施青黄色釉。

南越王墓出土的陶瓮

陶提筒

陶瓿

陶熏炉(www.xing528.com)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带釉砖瓦中,有菱纹的大小方砖、绳纹的板瓦和筒瓦、“万岁”文字瓦当等,其胎质、火候及纹饰都有别于其他同时期的产品,无疑是南越国自产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从部分砖瓦取样对釉成分作分析,其化学成分比较特别:SiO2含量在65%以上,Na2O含量在6.73%—11.57%之间,Al2O3含量在9.08%—17.31%之间,K2O含量在4.01%—9.79%之间,CaO含量在0.94%—4.47%之间,MgO含量在0.18%—1.73%之间。

这些砖、瓦釉的成分是我国其他地区同时期所少见的碱釉,其钠钾含量达到14%左右,是主要的熔剂元素,这在我国当时陶瓷产品上常见的以钙为主助熔剂的灰釉和以钙、铁为主助熔剂的泥釉大不相同,也与我国常见的PbO-Ba-SiO2系、K2O-CaO-SiO2系和K2O-SiO2系玻璃相差甚远,但与西方的钠钙玻璃较为接近,在我国西汉初年的建筑材料上出现这种钠钾碱釉,尚属首次发现。

西汉初年南越国釉的技术及材料来源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检视一些对比材料:南越国宫署遗址砖瓦上釉的化学成分与江西鹰潭角山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的化学成分有相似之处,但是部分元素含量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鹰潭角山原始瓷器化学成分分为三类,一类是低钙高钾、钠为原始瓷釉,NaO含量1.2%左右;第二类为高钙低铁;第三类钙含量为4.06%、K2O含量为5.85%、Na2O含量为1.96%。钠的含量比南越国的要低。经过研究,广州南越国宫署的釉与江西、浙江等地的原始瓷釉并不相同,表明它不是沿用华南地区的技术原料。

然而,与南越国宫署相类似的釉在新疆地区也有发现。专家对新疆拜克孜尔墓地西周至春秋早期的玻璃珠进行检测,NaO(K2O)-CaO-SiO2玻璃的成分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早期玻璃(约公元前800年)以及建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早期玻璃的化学成分是相似的。进而认为这些玻璃是借鉴了外来技术后,使用本地原料自制,但不排除部分进口的。古玻璃学专家还进一步认为,新疆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属混合碱硅酸盐玻璃,呈NaOK2O-CaO-SiO混合碱硅酸盐玻璃的特征,助熔剂中的Na2O、K2O、CaO、MgO的含量均在4%左右,并含有较高的Al2O3(6.62%)。玻璃成分体系的更加多元化,说明在战国时期新疆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有许多方面的交流。初步认为,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新疆的古代玻璃技术与两河流域、中亚等地区有密切的联系;而战国到汉代以后印度的影响变得明显。

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通过南海的海上交通与西方接触,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批来自西亚的舶来品,就是实例。南越国的工匠也可能从外来的文化交流中学习新的工艺技术,甚至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得到域外制釉的技术或原材料,将玻璃釉应用于建筑材料。釉是一种非晶体态物质,它和玻璃在物质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南越国的玻璃制作技术也应当在这个时期兴起,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有理由相信,南越国烧制釉的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

南越国时期青釉筒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